近日兩則有關校園的新聞,令人震驚和憂心。
一是屯門一間小學有一名小一男生疑遭同學手指篤眼、鉛筆插耳,令擦膠遺留右耳內,需經手術取出。這是典型的學校欺凌事件(school bullying incident),而且可說是惡性的(vicious)。這裏的bullying來自動詞bully,《劍橋英語詞典》的釋義是:to hurt or frighten someone who is smaller or less powerful than you, often forcing that person to do something they do not want to do(傷害或恐嚇比你弱小的人,常見的是強迫對方去做一些他們不願做的事)。
Bully也常用作名詞,指喜歡欺負弱小者的人,相當中文的仗勢欺人者或橫行霸道者,校園裏經常欺負同學的學生就叫做schoolyard bully。
要注意的是,在北美英語中,bully也可用作形容詞(adjective),意思是很好(very good)、精彩(excellent)。如:This picture looks really bully是說「這張相片很棒」。一詞多義在英文中很常見,只要在閱讀時聯繫上下文(context)去理解就可避免混淆。
《信報》英文版有報道說,有調查顯示過半的受訪香港學生承認曾作為欺凌者(bullies)、被欺凌者(victims of bullying)或旁觀者(bystanders)而親身經歷過欺凌。
可見,校園欺凌在本港絕非個別事件,有關當局必須正視並採取有力措施,真正做到「零容忍」(zero tolerance)。
另一則報道是,根據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發表最新的「小學生抑鬱狀況調查」,發現逾13%的受訪學童、每七名小學生就有一人出現抑鬱徵狀(symptoms of depression);小學生壓力主要來自學業,師生關係、家庭及朋輩關係。其中學業壓力最為嚴重,約兩成受訪學童認為「功課太多」(too much homework),其次為「升中選擇及適應」(preparing for secondary schooling)及「學業成績未如理想」(unsatisfactory academic performance)。該機構八月間發表的另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本港中學生超過一半有抑鬱徵狀、25%出現焦慮徵狀(signs of anxiety)。
中小學生是香港的未來,如何保障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身心也得到健康成長,是全社會必須關注的問題。
亦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