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上水石湖墟巡撫街由來

時間:2017-11-03 03:15:07來源:大公網

  圖:王來任畫像\鄧家宙攝

  清初順治十三年(1656),朝廷實施《海禁令》,限令沿海居民遷回內陸,並沒收漁船,後以收效不大,再於十八年(1661)頒布《遷海令》,杜絕江、浙、閩、粵沿海居民接濟台灣的南明勢力。

  其時朝廷派兵嚴守,禁絕居民回遷,使區內房舍盡棄,田土荒廢,沿海如同死城。直到康熙四年(1665),廣東巡撫王來任上疏,力陳遷界對民生有六大害處,使朝廷略悉廣東居民之苦況。

  查王來任生平,字宏平,奉天人。後金天聰八年(1634)中舉,順治十二年(1655)改正黃旗漢軍甲喇章京。康熙元年(1661)鄖陽巡撫,四年改任廣東巡撫,因親睹居民受遷海禁令所累,苦不堪言,乃上疏請命,請求廢上禁令。其理據為:「臣自受命撫粵以來,目擊時艱,憂心如燬。蓋粵東之困苦,無如海邊,遷民尤甚。前歲逆兵入寇,沿海邊民,慘被荼毒,或被戮而屍骸遍野,或被擄而骨肉星分,或被橫徵而典鬻妻兒,顛連萬狀,罄竹難書,縱有一二遺黎,亦是鵲面鳩形,枵腹待盡。撫泣茲土,目擊情形,漸無補救之術,徒有如傷之懷耳,臣竊以為折回田地之令一行,則妨農病民,其弊立見於目下矣。蓋軍餉實出於輸將,輸將實出於田畝,未有土地闢而課餉不殷給者也。」

  「臣計:折邊田畝數十頃,歲納糧米數十萬石,自開復以來,茲蒙聖恩,軫念民瘼,蠲免十年,至今未盡征輸,且以湯火方離,驚魂未定,若果加撫恤之仁,各抒安常之業,庶俾失所殘黎,下以樂育妻兒,上以供胥王國,今若遷其人民,棄其疆土,則海無漁鹽之賦,田無輸納之貢,是欲益國,反損國也。此遷民未便者一。」

  清官員王來任為民奔波

  「方今寇船或蹤,游移海外,未敢輒犯海內者,賴有此邊海之民,遇警則馳報汛哨,抵敵則執戈待禦,民藉兵以自衛,兵亦藉民以相助,是邊民如藩籬之一助也。今若棄彼民居,鞠為墟莽,賊得乖虛窺伺,潛聚竊發,掠境犯域,無所不至,是欲防盜,反開盜路矣。此遷民之未便者,又其一;粵東自寇奕之後,連年弁兵,未盡撲滅,梗橫未盡傾心,特窺捕哨徂師西粵,糾黨劫掠鄉村,邊境駭惶,難民載道,哭哀哀而告訴,見者慘目傷心。緝弭無策,伎窮莫奈,念彼小民無知,恆心因乎恆產,若一旦毀其室廬,失其常業,聊生無術,望救孔殷,將老弱相轉溝壑,狀者流毒他方,釀禍非淺,此遷民之未便,又其一。」

  言詞之間,總結出遷界令所引起三大弊端:損毀民業,影響國庫;沿海空虛,既危及國防,亦成盜賊溫床;居民失業,逼其淪為賊寇,敗壞治安。惜朝廷雖諱其言,然以鄭明尚未平息,未予採納。至康熙七年,王來任年來為粵民奔波,憂慮成疾,臨終前以「瀝血遺言」之力再度上疏請求廢令遷界。身後,朝廷於翌年放寬遷界,准許居民回遷復業,沿海居民為感念王來任恩德,紛紛立祠供奉,而元朗錦田的周王二公書院,應是本地最悠久的紀念設施。

  昔日,上水石湖墟尚有報德祠,但失火焚毀後,僅留「巡撫街」以為紀念。

電郵:[email protected]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