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蔡元培地標\梁 勇攝
南區文學徑的四個地標分別設於香港仔、淺水灣和赤柱。
上周介紹了赤柱的胡適地標,本周介紹位處香港仔的蔡元培地標。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中國現代教育巨人蔡元培(1868-1940年)的長眠地,因此紀念蔡氏的地標設於山下的墳場牌坊外,這是四個地標中最近市區的一個。
1937年抗戰期間,上海淪陷,蔡元培前往香港,寓居尖沙咀柯士甸道156號(位置在今花園大廈)。寓港期間仍然關心國事,1938年5月在聖約翰座堂舉行的美術展覽會開幕禮中發表演說,以美學與抗戰的關係為主題,典禮由保衛中國同盟和香港國防醫藥籌賑會主辦。
此外,他曾致電世界反侵略大會,呼籲該會譴責並制止日軍轟炸不設防城市。他是中央研究院創院院長(1928-1940年在任),居港期間仍關心該院事務,曾在香港酒店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務會議。1940年3月,蔡元培在家中跌倒,三月五日在養和醫院去世,享年73歲。舉殯當天,全港學校和商戶均下半旗誌哀,各界五千多人為他送殯,逾萬人參加在南華體育場舉行的公祭,遺體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地標除了有文字介紹蔡元培事跡外,還透過裝置於牆上的三套能隨着日照角度而逆時針方向移動的指針的倒影,表達蔡氏的「自省」教育理念,讓路過的人反思過去的年月日。
蔡元培的主要成就在教育和思想,胡適的成就也不止於文學,還在於教育和哲學,因此把他們的足跡名為「文學徑」實在未能全面反映其成就,稱為「文化徑」較為恰當,更能概括蔡元培、胡適、張愛玲、蕭紅、許地山(地標在建)的文學和其他文化方面的成就。
(南區文學徑.二)
理大專上學院客席講師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