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則徐上呈請准許增建懲膺及臨衝炮台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尖沙咀1881舊水警基地和佐治五世公園
現今的尖沙咀,是本地著名的商業及旅遊區域,景致五光十色,人車熙來攘往,加上品牌名店林立,那種金迷紙醉與城市活力的氛圍總叫人深刻難忘。但尖沙咀的繁華並非一蹴而就,它位處廣東南端陸地的盡頭,正是珠江出口東岸的岬角地帶(廣東人稱為「咀」),亦是由西岸進入九龍海(維多利亞港)的船隻所必經之地,因而累積了逾千年與西洋船旅互動的經驗。
有關尖沙咀的紀載,現可追溯至明代萬曆年間的《粵大記》,當中的《廣東沿海圖》已有「尖沙咀」,位置在九龍山之西,對着港島的黃泥涌。既然能成為地圖地標,區域必有常住人口和經濟活動,絕非印象裏的荒涼漁港。明代,由於東莞出產的沉香製品趨於成熟,產品傾銷國內外,深受達官貴人的喜愛,東莞漸漸發展為著名的「香市」。其時,商人將產品由東莞寮步碼頭運至尖沙咀集運,透過這裏的專用碼頭送到港島石排灣一帶轉以漕船運往省城及各地。由於石排灣附近的居民以轉運香品為業,連帶地名也命為香港村,當年香品貿易的盛況就可以想像,同理,尖沙咀的繁盛自是不遑多讓了。
尖沙咀處身國門前線,亦是商品轉口平台,在千百年的華洋互動中,當然少不了各式各樣的衝突,其中以清代道光年間發生的「林維喜事件」對香港史和中國史的影響最為深遠。道光十九年(1839)初,林則徐奉命到廣東查禁鴉片,與英商發生商務衝突,英國商務總監義律(Charles Elliot)忿而率領英商撤至澳門及香港。是年,五月廿七日(新曆七月七日),英艦「卡納蒂克」號及「曼格洛爾」號駛進香港,當夜有六名水手在尖沙咀登岸酗酒,醉後鬧事,據稱調戲村民林維喜的妻子,繼而口角動武,林維喜被打至重傷致死,事件驚動欽差大臣林則徐,責令義律交出人犯。
義律以「領事裁判權」為由,只願賠償了事,卻拒絕交人。翌月更自行在船艦上開庭審訊「案件」,判定一人無罪,五人處以監禁及罰款,並送回英屬領地服刑。林則徐大為震怒,命令驅逐境內的英商並限制補給,他們被迫退至尖沙咀對出水域,寄居貨船,未幾因為補給問題,藉故炮擊九龍炮台,被守將擊退。事件持續擾攘發酵,到十月,林則徐親到尖沙咀督導防務,防禦英商的武力挑釁,果真爆發官涌之戰(佐敦官涌街一帶)等多場戰事。事後,林則徐上呈《尖沙咀官涌炮台添建卷台折》,請准許增建懲膺及臨衝炮台,位置就是今天的1881舊水警基地和佐治五世公園。翌年一月,英國在印度調派軍艦至珠江集結,鴉片戰爭正式開戰,並佔領香港島作據點。三月,英軍佔領尖沙咀及官涌炮台,後來更將之拆毀,清廷在九龍半島防務從此荒廢。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