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張玉堂駐守九龍寨城十二年

時間:2017-10-13 03:15:08來源:大公網

  圖:張玉堂為沙田曾大屋題寫「祥徵萬福」

  駐守九龍寨城十二年之久的張玉堂,終身任職武將,官至從二品的副將軍階,當然是功勳顯著才有此榮耀,但不說不知,他原本是專攻科舉,只是屢試不第才棄文從武,不過性格仍喜舞文弄墨,閒來賦對吟詩,甚至融合文字武功,自創拳書指書,自成一格,於文壇或軍界,均傳為佳話,故有「翰墨將軍」之譽。

  張玉堂,原籍廣東惠州府歸善人,先輩為當地鄉賢,頗有文望,稱其書香門第本不為過,但清初以來廣東沿海地區受到遷海政策及海盜侵擾,居民生計最受影響,連帶打擊了當地的文教風氣,年少的張玉堂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很難獲得名師教導,自然也影響考取科舉的進度,既然無法從科舉出仕,於是棄筆從戎,投身行旅,憑藉機靈英勇,屢獲晉升,到卅二歲那年升任把總,總算捱出頭來,之後累升至四品都司職。不過仕途也非一帆風順,後來更因為對新上任的廣東水師提督的手贈送洋銀,被斥「不知檢點」而貶降把總。直到鴉片戰爭,他剛好調至大鵬協,駐防官涌(今佐敦),雖然品位不高,但總算是國防前線,於國有功,此後主要在珠江沿海地區升遷。

  由於張玉堂鍾愛詩文,除了閒時賦詩,也自創拳書(即以布段棉花包裹拳頭蘸墨題字)和指書(布包手指寫字),因雄勁有力,極具氣勢,卻不失文氣,於官場文壇也有「儒將」的稱呼。由於他晚年屢有軍功,且於澳門和九龍兩地任職各逾十年,其間鄉紳文士往來酬唱,遺下若干墨跡文物,例如澳門媽閣廟背後的「名巖」及「海鏡」的拳書石刻,以及〈登澳門海覺寺〉詩刻等,被文化人公認為當地的佳作。至於香港境內,則找到多處由張玉堂所題寫的文物,分別有:灣仔石水渠街北帝廟門石額的「玉虛宮」三字;九龍城侯王廟的「治荷帡幪」匾額;沙田曾大屋內的「祥徵萬福」石額,下款署名「武功將軍張玉堂書」;九龍城樂善堂學校的石聯;以及原置於九龍寨城天后廟,現已遷置九龍寨城公園舊衙署的拳書「壽」字及「墨緣」石刻和指書聯句「欲種福田流世澤,須憑心地積陰功。」石刻等。

  值得一題的是,張玉堂不但精於詩書,也通曉英語,曾協理清廷處理割讓九龍半島的事務,可知這位翰墨將軍,文化修養之深厚,非一般武將可比。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