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九龍寨城的張玉堂

時間:2017-10-06 03:15:07來源:大公網

  圖:張玉堂拳書,兩旁附以石刻對聯

  位處維多利亞港北面的海灣,古稱九龍海(今馬頭圍至九龍城一帶),自宋代起已是港內的重要關防,站在國土疆域而言,九龍海正是領土邊陲,同時是外國商旅來華的國防前線,意義不言而喻。明清時期,歐洲國家相繼來華通商,基於政治考慮與文化的差異造成不少紛爭,由此掀起我國近現代史的序幕,而作為國門前線的珠江口水域地區,也順勢陸續登上世界史的舞台。

  很多市民(和遊客)對九龍城的印象只聯想到啟德機場和各國美食,或者坊里口傳過去那龍蛇混雜「三不管」的九龍城寨。其實,九龍城在香港史以至國族史上一直佔有重要戲份,只是我們沒有細心留意而已。

  由林則徐禁煙以至鴉片戰爭爆發,香港水域都是重要的戰場,朝廷為加強防禦,先後在九龍半島增兵協防。戰事結束,港島割予英國管治,九龍立即成為邊界前線,無論是國防、經貿、治安都變得緊張。有見及此,朝廷在九龍炮台增建城牆,經三年竣工,並派副將鎮守。咸豐四年(1854),英人走私活動猖獗,清英紛爭日多,於是挑選在香山協副將任內鎮守夷務有功的張玉堂調駐九龍寨城,寄望他能整頓軍務。

  張玉堂,本字翰生,祖籍廣東歸善,人稱翰墨將軍。少習科舉,但以鄉間文風不盛,屢試不第,轉而習武從戎。於道光初年出任七品把總職,幾經升降,歷任千總、守備、都司等職,於咸豐元年(1850)因在澳門平定葡人作亂,升任護理香山協副將,屬從二品官階,四年後調遷九龍寨城。

  是年夏,號召「反清復明」的天地會首領羅亞添率眾攻陷九龍寨,據守十二日之久,清兵無力反擊,張玉堂得僱請外國軍官協助,趁匪眾空虛內訌時收復失地,斬殺餘匪三十餘人,但清兵的無能卻盡表人前。好景不常,兩年後又爆發「英法聯軍之役」(第二次鴉片戰爭),廣東首當其衝,軍民群起反抗,部分人更進駐九龍寨城,準備向港島英軍作游擊攻擊。港督深怕九龍寨成為抗英基地,要求張玉堂交出抗英分子不果,於是派遣二百英軍渡港,活捉張玉堂至港島加以「警誡」,內容無非是以英軍軍事力量作恐恫,並要求他對半島的華人治安、衛生等加以管束,事後才把他放回。自此,港府認定對岸的中國守軍軟弱無能,不堪一擊,對港島已無威脅,再幾年更透過戰事得到九龍半島的主權,使能完全掌控維港西岸一帶水域的政商活動。

  另一邊廂,張玉堂回到九龍寨於軍事亦無重大政績,反而着重九龍城周邊的民生福利,先後建造惜字亭、捐辦豬屎寮,又支持龍津義學及侯王廟之運作等,至今在多處仍保存他的墨寶,也是相當珍貴。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