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鯉魚門與海盜鄭連昌

時間:2017-09-29 03:15:08來源:大公網

  圖:超過二百六十年歷史的鯉魚門天后廟 鄧家宙攝

  鯉魚門位處維多利亞港東岸出口,因水道狹窄相距不足一公里,兩邊又有連綿高山相接,而且在唐宋時期中外商旅進出我國必經香港,該處自然成為防禦據守的軍事重地。就出土文物所知,宋代曾在鯉魚門東面的佛頭洲設立稅關,又有佛堂門的南宋石刻,記錄官紳建造林氏大姑廟(即天后廟),說明當時的鯉魚門已有相當的經濟活動。

  元亡以後,明朝實施海禁,海上貿易近乎完全停止,直接打擊沿海地區原本依靠海貿買賣為生的基層居民,在經濟無以為繼又無法轉業的情況下,往往會鋌而走險,這是導致明清兩代華南海盜猖狂的根本因由。明末,清兵入關攻陷中原,其時在福建自擁海軍的鄭芝龍父子領導抗清,儘管鄭芝龍最終降清,但他的兒子鄭成功因母親被清兵所殺,國仇家恨,堅決抵抗清廷,先後收復江浙地區。後來,戰事失利,鄭成功率兵由廈門出海,經金門、澎湖轉到台灣,並驅逐荷蘭人收復台南,建立由延平王府執政的南明政權,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據說,當時有鄭建率領部眾在粵閩地區抗清,因通訊問題延誤軍情,未能趕及隨軍赴台,又受到清兵追擊,只能率部在廣東沿海流連,漸漸淪為海盜。後來來到鯉魚門,得見山勢險峻,易守難攻,於是佔據北面山峰為巢穴,位置正是現今的魔鬼山砵甸乍炮台及監測點一帶,視野正好觀測整個維多利亞港及佛堂門海面的往來船隻。

  到乾隆年間,其子鄭連昌,在海邊岬角建造天后廟,除祈福外亦是把守海面的哨站,以收索行水。至今,廟宇仍存建廟碑石殘件,上刻「天后宮,鄭連昌立廟,日後子孫管業,乾隆十八年春立」顯示鯉魚門確是海盜的剿穴。乾隆中葉,鄭連昌歿,由鄭七、鄭一兩兄弟繼承海盜集團的事業。根據清代袁永倫的《靖海氛記》所載,鄭七曾協助安南(越南)叛亂分子阮景盛發動政變,獲封大司馬,未幾被義軍所殲,死於安南。而鄭一則接受餘部,據守香港鯉魚門,其海盜集團多達四萬餘眾,自稱紅旗幫,從此橫行新會至惠潮一帶海面,專劫往來商船。到嘉慶年間,鄭一墜海溺斃,由石氏妻及義子張保領導,自擁龐大船隊和逾千尊火炮,勢力達至高峰,極為驚人。官府多番剿擊無效,改為招撫。嘉慶五十年,張保接受歸降,瓊崖海盜也相繼平定,廣東沿海寇患才告一段落,鯉魚門則變為尋常漁民聚居的村落。

  直到1844年,英軍考慮到鯉魚門海峽僅咫尺之遙,計劃在港島東岸修建軍事設施,至1885年才落實營建鯉魚門炮台。1899年,新界歸入英治,英軍即在昔日的鯉魚門惡魔山建造碉堡及兩座炮台,與對岸聯成炮陣防線,至上世紀三十年代裁撤。戰後,有學者在澳門訪查歷史事意外找到《鄭氏族譜》,內裏記載鄭建家族的歷史,並有「三叉水溝,鯉魚疊石八尺高。黃沙是金子,祖先大事可重修。」等句,認為是鄭連昌收藏寶藏的提示,專程到茶果嶺一帶搜索,當然是無功而返,不過也間接佐證了鄭連昌的活動。   鄧家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