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現時文獻所知,與香港史地有直接互動的歷史人物,應數到南北朝時期的杯渡禪師。關於他的來歷,十分神秘,後人所傳頌舉引的事跡,主要來自於梁朝僧慧所編著的《高僧傳》,裏頭說杯渡禪師是天竺高僧,身懷異能,但行事異於常人,一時赤腳行街、一時穿鞋就寢,最奇怪的是病死舟山,入葬不久又死而復生,總之神出鬼沒,高深莫測,因此作者把他歸入「神僧」一類。
由於禪師的事跡過於神奇,於坊間鄉里而言當然是趣味性豐富,佛門人士也藉故傳頌,藉以弘教,諸如《釋迦方誌》一類書籍,往往選錄某此傳聞,將禪師顯得格外神化,使後世難以窺究他的真貌。
再者,屯門的青山有尊杯渡禪師像,是本港前代史的重要古蹟,然據《高僧傳》所記,禪師本在冀州(華北)與建業(南京)一帶出沒,何以遠隔數千里的邊陲小地會有他的足跡,史家也鮮有詳細說明。筆者因研究本地史與佛教歷史發展之故,一直對杯渡禪師像的史事耿耿於懷,可幸十餘年前,香港中央圖書館購入一套《全國地方誌叢書》,於是花了不少時間遍查方志紀錄,竟然發現在華北至江南一帶,對杯渡禪師的行蹤有豐富的紀錄,綜合整理及比對日期後,可證知他曾在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及廣東等六省逾三十處活動,所到之處,或建庵暫居,或示現神蹟,留下不少故事。而且,尚有近十處遺蹟,可供參訪。經此一番整理,我們對神化了的禪師似有更立體和人性化的認識,而他到訪地點的背後也反映了許許多多的歷史資訊。
元嘉五年(428),禪師出現於江東,與朋友告別,聲稱前往交廣一帶,不復再回。這是《高僧傳》對杯渡禪師的最後記載。此後,有關禪師的行蹤,就只餘香港境內的杯渡像遺蹟及明清時編輯的《新安縣誌》,這些資料證明禪師確曾憩息屯門。
史學家考訂南下候船出海
近代史學家羅香林教授曾考訂:「自廣州出海,既必自屯門揚帆,而自外國至廣,又必入自屯門,則屯門昔時為廣州海上交通之外港,不言而喻矣!」既然屯門是南中國對外交通的必經之地,推測僧侶經海路進出南亞弘教,當取道屯門,這就解釋了杯渡禪師老遠由江南跑到屯門的根本原因——候船出海。而在候船期間,禪師於毗連的青山山腰岩洞歇居,其間與鄉民的一番互動,成為本地重要的前代史蹟。此外,禪師蒞港候船,也從側面反映香港自漢魏時期,已作為東亞海路交通樞紐,於中國對外海上貿易和文化交流擔當了重要橋樑。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