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大學學生會外務副幹事出席《城市論壇》時,指在目前政治氛圍下,香港應該將焦點放在「本土」議題上,而非聚焦「鄰國(中國)歷史」。這番有「港獨」傾向的言論,令身為浸大校友的我心深感不安。他一次又一次用「鄰國歷史」來形容中國歷史,借時事論壇為表演場地,宣揚「港獨」主張,企圖激發內地與香港的矛盾。提出「鄰國歷史」歪論的這位大學生,一方面是由於不用心去學中國歷史,另一方面是違法「佔中」的惡果。
「佔中」催生「鄰國歷史」歪論
自違法「佔中」及旺角「磚頭」暴動以來,發起者及參與者皆強調鬥爭的、對立的、一元的價值觀。發起者用「無畏無懼」、「完全奉獻」等口號,爭取思想不成熟者參與,尤其是大學生及中學生。在這種鬥爭式的氣氛下成長的一些青少年,最終的惡果是引發他們對中央政府、特區政府的不信任。發動「佔中」者與中央政府的政治較量,被轉化為香港市民與中央政府的較量。「佔中」結束後,當發起者成為了所謂「民主鬥士」的時候,同時又引發社會的分歧、不信任、冷漠、對抗及仇恨,令香港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感更難發展。浸會大學這位學生,稱中國歷史為「鄰國(中國)歷史」,不但反映出這位學生代表對國家及民族的不尊重,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全沒羞恥之心!
不用心學中史的惡果
我們學習歷史,固然由於人類的良知的天性,但此外還有一種功利的目的,就是在敘述過去人類社會的經驗,以供現代人的借鏡;並且記錄現在人類社會的文化,以傳遞給後代。相信這位浸大學生在中學時代,未能在學習中史過程中建立出一套正面的價值觀。首先,學習中國歷史,有助了解自己在今天社會中的地位,而負起自己所應負的使命。簡言之,歷史有培養公民的價值,令我們養成合理的社會態度。其次,中國歷史還可以幫助我們的「社會生活」,而同時使我們「社會的團結」為可能。人不能離社會而獨存,個人從初生而至老死,始終活動於社會的結構中,例如家庭、學校、政府或其他社團。個人既不能離社會而獨存,欲求個人生活的安全,當先謀整個社會的鞏固。而欲求社會的鞏固,又當先謀結合為社會的各分子具有近似的知識、觀念與態度,中史正是能發揮此功能的理想學科。
浸大這位學生的稱國史為「鄰國歷史」這番歪論,令人明白到,沒有認真地學中國歷史的惡果,同時由於他又可能受到近年一次又一次違法活動的「洗腦」,終令思想走入歧途。身為浸大校友的我,深感無奈及痛心!
香港浸會大學校友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