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法國大選中間派勝出的原因

時間:2017-05-16 03:15:06來源:大公網

  圖:年僅39歲的馬克龍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中新社圖片

  法國的大選最終由39歲的「 靚仔」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擊敗極端民族主義(ultra-nationalist)候選人勒龐(Marine Le Pen),成功入主愛麗舍宮(Elysée Palace)。馬克龍屬於親歐盟(pro-European Union)的中間派(centrist),他的獲勝,讓擔心法國右轉、歐盟崩潰的人們鬆了一口氣。在這次大選前,不少人一直擔心,挾英國「脫歐」(Brexit)和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之勢,民粹主義(populism)浪潮會在法國再下一城,把反歐盟、反移民的極右(far-right)政客勒龐送上法國總統的寶座。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法國的失業率多年來維持在兩位數;而近年來境內發生多次恐襲,使民眾反移民的情緒日益高漲。這些都有利於右翼民粹主義(right-wing populism)。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馬克龍會贏?

  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篇分析認為有兩個重要因素(important factors)可以解釋中間派的勝利: 法國的歷史和較低水平的貧富差距(a lower level of inequality)。

  法國選民顯然也厭倦現有建制而支持政治外來人(a political outsider),但許多人並不支持勒龐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因為法國有過極右當政的經歷。

  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後,法國的右翼維希政府(Vichy government)上台,不僅遵從納粹的指令把成千上萬的居法猶太人送進死亡集中營,還主動訂立一系列反猶太人的法令。勒龐的父親也因否認反猶大屠殺(Holocaust)而臭名昭著。「拋棄勒龐等同拋棄維希(you can put the rejection of Le Pen in a direct line with the rejection of Vichy)。」該分析引用學者說。

  經濟上,法國雖然在1980年代跟隨英美進行一些自由化改革,但仍保持為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centralized state)而得以施行各種社會福利(a variety of social benefits)政策。所以,今天法國的貧富差別遠不如英美那麼尖銳,民粹政綱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了。

  不管怎樣,法國大選塵埃落定,消除了全球政經的一個不穩定因素。

亦 然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