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宋王臺古蹟的存在,港人均知曾有宋末帝室駐蹕香港的事跡,卻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國地大物博,皇帝既要逃難為何獨要跑到香港來?許多人都感到疑惑的問題,這一切就要從海上貿易說起。
早在秦漢年間,廣東已經與南洋諸國有交通往來,洋船經南海駛進屯門再進入廣州,開展了最早期的民間海外貿易。到唐代,我國國力達至頂峰,朝廷鑑於海外國家對大唐物產極為渴慕,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專理海外貿易事務,從此洋商接踵而至。時至宋代,朝廷沿襲市舶司制度,先後增設杭、泉、明、密等九處為貿易港,將海外貿易推至高峰,而《清明上河圖》正是經濟繁榮的最佳寫照。
由於宋朝經常受到外族入侵,自徽、欽二帝被擄劫後,國都由河南汴京遷至長江出口的臨安(杭州)。既然北方國土淪喪,更需在東南沿海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及海防。朝廷有感廣州雖為商貿大埠,但與首都相距甚遠,不便物產與收益之運輸,乃於兩者之間另選泉州加以經營,發展為全國最主要的貿易大港,既然有頻繁的貿易活動,自然也要派駐摧鋒軍強化海防實力,維護安寧,於是在長江口以南沿岸形成一條貿易航道和海防連線。
宋度宗即位,因昏庸無能,以奸相賈似道當國,導致國力大減,蒙古亦趁機南攻。咸淳十年(1274),度宗駕崩,嫡子趙顯繼位,是為恭帝。蒙古加緊進擊,先後攻克建康(南京)及臨安。德祐二年(1276),恭帝率母后等人乞降,降瀛國公,被挾至上都(北京),至此宋亡。
其時,張世傑、陳仲宜、陸秀夫、文天祥等宋室遺臣以閩、粵地區尚屬宋廷,且有帝裔及軍隊,迅即保護度宗子益王昰及廣王昺撤退逝江溫州,共謀中興。時以泉州、廣州經濟繁榮,資糧充足,尚有摧鋒軍駐守,可作支援,於是轉入福州,奉請九歲的趙昰為帝,奉為端宗,改元景炎。隨即整頓軍政,分道出兵克復,亦有一番作為。可惜福建守將王積翁降元,即元軍入福州。而泉州市舶使蒲壽庚,因以官職之便私營香料貿易三十年,恐抗元而毀掉家族生意,竟將殺盡泉州境內的趙宋宗室以取悅乞降。
因泉州之變,迫使端宗出海,以海路退守廣東,先後經潮州南澳、陸豐甲子門,由大鵬灣轉入廣州。惜廣州又為元將攻克,端宗無從得入,於是在九龍官富場及碙州(大嶼山)停駐數月,更將碙州升格為龍翔縣,各設行宮,留下若干的歷史遺跡。
自宋端宗在福州登位,因逃避蒙古追兵,端宗與遺臣沿海南遷,形成流動的朝廷,史稱「海上行朝」。
宋代香港史研究(十一)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