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飲香僊館」的前身即中西藥局 梁勇攝
孫中山先生在澳門行醫,有三個診症地點:鏡湖醫院、孫醫館和中西藥局。他「原不欲酌定醫金」,但華商認為「稱情致送,義所應然」,於是根據不同情況收取醫金,稱為「減贈」,即有所折讓。在鏡湖醫院是「贈醫」,「不受分文,以惠貧乏」。到中西藥局求診的也是較貧窮的華人,僅收醫金「貳毫」;到孫醫館的多為較富有的華人或葡人,因此收取醫金「壹圓」。可見華商是根據病人的家境來為孫中山訂定是義診或收費。據推測,孫中山、妻子盧慕貞和兒子孫科應是住宿於中西藥局。
中西藥局的舊址,最初認為是在澳門草堆街84號,後來逐漸認為是在草堆街80號,理由是附近的東主說80號建築物的屋內人過去曾把多條直立木柱豎立在街門之前,作防盜之用,每條木柱都刻有「中西藥局」字樣,這情況一直維持到上世紀80年代。此外,又有人說該建築在60年代初裝修門面時,二樓騎樓處曾發現「中西藥局」四字。這些口述證據顯示草堆街80號極有可能就是孫中山開設的中西藥局的舊址。2010年傳出該建築要清拆重建後,澳門政府和民間組織組成關注組,認為該建築本身已有保護的價值,應保留以作進一步的研究。最後由澳門政府購下業權,修復後開放參觀。香港屯門「紅樓」的保育,可參考此法。
目前該建築正門外牆有「飲香僊館」四字,「僊」是「仙」的古體字。據分析,「仙館」在清代是鴉片煙館的雅稱,清末民初草堆街附近的確煙館林立,因此「飲香僊館」極有可能曾用作鴉片煙館。此「仙館」並非道教詞義。從藥局變為煙館,現在恢復藥局主題,設展覽館展出該建築的特色和孫中山在澳門的事跡。
理大專上學院客席講師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