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珊瑚大三角探索之旅成員出發前,多次接受潛水訓練Q
追蹤剛孵化的小海龜、監察海平面上升情況、用動物骨灰製成珊瑚礁基質……香港城市大學一班藝術學生和海洋研究員,昨天啟程前往位於西太平洋的珊瑚大三角區展開探索之旅。
這批師生分別來自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和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將在珊瑚大三角收集當地的環境、生態及社會數據,以創意媒體藝術方式重新詮釋,向公眾呈現糅合科學與藝術的嶄新面貌。創意媒體學院副教授暨計劃負責人Scott Hessels將在旅程向學生提供指導。他說:「學生會把親身經歷轉化為一系列新媒體藝術作品,例如以互動光學裝置、動畫、3D打印雕塑及其他形式,於稍後的展覽中展出,以提高公眾的保育意識。」
參加者將分為兩組。由15名創意媒體學院學生組成的「海島組」,負責在所羅門群島研究污染、海平面上升,以及這兩項因素與島上瀕危物種的相互關係。他們將與大自然保護協會駐當地的科學家緊密合作,保護這些偏遠島嶼脆弱的自然生態及文化。其他學生與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則組成「潛水組」,負責在馬來西亞沙巴州的馬布島和西巴丹島,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對珊瑚生態系統健康的影響,並了解底棲及附生有毒微型藻類的分布情況。
學生的研究項目和活動包括:大自然及人類如何威脅初生海龜的安危;在珊瑚生態系統、紅樹林和淡水溪流收集細菌和藻類樣本,並於實驗室進行培育,以研究污染、全球暖化和海平面上升對微生物的影響;用3D打印技術將動物骨灰製成基質,讓珊瑚附着生長成珊瑚礁,以探討在香港推行此類水底殯葬的可行性。
創意媒體學院一年級學生文雅樂表示,到未受污染的地方歷險,一生可能僅此一次。她說:「香港是高度發展的城市,生活雖然舒適,同時亦十分局限。期望這次旅程使我擴闊視野,勇於走出舒適區。」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副主任陳荔博士領導下,將研究底棲及附生有毒藻類在馬來西亞水域的出現與分布情況。這種藻類除可引發海產食物中毒,也可導致甲殼類動物、海膽、其他魚類和海洋哺乳類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