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到香港墳場學歷史

時間:2016-12-16 03:15:07來源:大公網

  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是不少香港歷史重要人物長眠之處。本校安排學生實地考察,融合中史科知識,了解香港在我國近代史上扮演的「避難所」角色。活動主要考察三位近代人物墳墓,他們分別是蔡元培、陸費逵和唐紹儀。

  我們先走到蔡元培先生的墓地,了解這位近代史上文化學術界巨擘的生平。在墓前,我向同學講述蔡先生在北京大學的事跡,他提倡「兼容並包」的精神,令北大成了五四精神的發源地。30年代日軍侵華,是我們民族苦難的年代。面對當前國難,大量國人南來香港。

  蔡先生南來後,健康欠佳,留港治病。雖然政局較內地穩定,蔡先生卻對本地的中國文化發展有些不滿。他的一句「島居頗恨圖書少」,反映了他對本地文化的見解。一代文化界巨人於港病逝,是戰亂時代的偶然,令我們看到香港在內地政局不穩時的避難所角色。

  另一個我們考察的墓地,屬於中華書局創辦人陸費逵。辛亥革命後,陸費逵在上海創立中華書局,出版經營教科書。抗戰爆發,他將位於上海的總局遷往昆明後再遷往香港。1941年於香港病逝,亦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大批文化界名人,皆為逃避戰亂,南下香港,並於死後下葬香港。透過對兩人生平事跡的追述,學生認識到香港曾擔當起避難所的歷史角色。

  看畢兩位文化名人的墓地後,我們前往民國政界名人唐紹儀的墓地。他於1912出任民國首任國務院總理,因不滿袁世凱的專橫,決意辭職。1917年他出任廣州軍政府的財政部長,協助孫中山。1938年,日軍企圖利用他作傀儡,軍統特務將其砍殺。當時因其家鄉中山已淪陷,只好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其一生中,我們又看到在抗戰年代,國家山河歷劫,國人即使死後亦難在家鄉找到安葬之地。

  帶學生走出校園,讓他們透過實地考察,是教授香港史的有趣之處。因此,香港史加入初中課程的建議,不但有助釐清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更有另一層的學習意義,就是有利學生透過考察,學習歷史。(本校曾主辦以下的香港史考察活動,有鴉片戰爭與上環、辛亥革命與中上環、五四與南區、抗戰與西區等等)

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