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山是孫中山青年時代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奠定了他日後革命事業的方向。多年前,我曾到當地唐人街,考察他早年革命事業的足跡。回想百多年前的檀香山,華人不多,加上革命思想仍未流行,他卻能面對種種困難,於1894年建立興中會,這份革命精神實值得我們後人所景仰。今年是孫中山誕辰150周年,香港人如到夏威夷旅遊時,往唐人街逛逛,定可感受孫中山這份愛國之心。
檀香山現稱為夏威夷群島,由夏威夷(Hawaii)、茂宜(Maui)、歐瓦胡(Oahu)和考艾(Kauai)四個大島及16個小島組成。
據史料記載,華人在這裏創業定居最早是在1789年。1879年,孫母楊氏陪着孫中山前往檀香山的歐瓦胡,跟隨哥哥孫眉(於1871年到檀香山當華工,後經商致富)學習從商之道,並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歐瓦胡島上沒有華人創辦的學校,孫中山到一所由聖公會主辦的意奧蘭尼書院(Iolani School) 就讀。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的英語表現考獲理想的成績。1882年,他進入公理會的奧阿厚書院(Oahu College)就讀,對醫學和法律最感興趣。
由於在教會學校上學,他漸生信奉基督教的想法。對孫眉而言,孫中山信仰的轉變是背祖忘本,在1883年他決定將中山送回香山翠亨村。回鄉後,舉凡翠亨村的一切,都令曾受西方教育的孫中山所鄙視。他恣意破壞當地的一間廟宇,村民相信他的心靈已受洋人的荼毒,家人決定送他往香港讀書升學。可見,這段留學檀香山的經歷,已根本上改變了他的思想──由傳統走進了現代。
1894年孫中山乘船前往檀香山,在當地建立興中會。他親撰的興中會章程,基本上是一份愛國宣言。宣言強調中國眼前的危機,洋人入侵,清廷無能,現廣邀天下勇士共同振興國家。透過哥哥的協助,他在夏威夷設立了一個組織單位,共約二十人。這些人全是移民,都與孫家有特殊淵源。
興中會的建立在孫中山的革命事業上有其獨特意義:首先,興中會是他個人革命事業的起點;此外,興中會反映出他重視人際關係網絡的行事特色。日後在香港建立興中會,及在東京建立同盟會,都看到他將網絡不繼地擴大。歷史學家發現,「只要他個人至高地位被承認,他總是很歡迎與競爭團體的合作」最後,海外華僑以往總是排除在中國政治領域之外,興中會可算是華僑有組織地關心國事之始,日後他們在近代中國史上的角色日漸吃重。
1895年,孫中山回到香港,與一班在香港的朋友和同學,建立了在香港的興中會,後來更與輔仁文社結合,在廣州策劃了第一次革命起義。由此可見,孫中山先在檀香山接受教育,孕育出他日後的革命思想。而後來他在當地組織興中會,更是他革命事業的起點。我們到當地遊覽時,不妨考察一些與孫中山有關的歷史遺址,追溯這一段發生在夏威夷的中國革命歷程。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