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受「冷戰」影響,世界分為兩大陣營,全球格局壁壘分明。在美國主導下向主要的共產國家實施禁運政策,因此中國的產品無法出口,但歐美對中國瓷器的需求仍時有增無減,海外商家紛紛來港尋找生產網絡,使香港的瓷器行業帶來無限商機,於是吸引同行來港開業,東方、羊城、士丹利行等瓷廠相繼開業,香港這彈丸之地竟雲集數十間寶號,行業同工多逾千人。
香港雖然是瓷器的出口中心,卻沒有自行製造白胎瓷,僅靠國內供應。由於美國禁止輸入中國貨品,本地瓷廠頓時缺乏加工原料,面對源源不絕的訂單,瓷廠改向台灣、日本等地採購白胎瓷品,在連帶影響下,間接推動這些地區在戰後的瓷業經濟和技藝復興。
既然生意獲得持續擴展,廣彩的圖案和產品亦因應社會發展而有所創新。六、七十年代,本地經濟起飛,商人追捧西方上流社會生活模式,流行抽食洋煙、雪茄,自然不可缺乏一隻能顯示身份地位的煙灰碟了,瓷廠就發明了在碟外包上白錫殼、黃銅殼的產品,由於金、銀的色調極具貴氣,加上技師的巧妙手工,「包殼」製品成為時興的搶手貨。
八十年代,是本地廣彩的全盛時期,市場流行仿古瓷,除傳統的彩繪仕女、經典戰將等題材外,也有仿日本的有田燒(imari)、薩犘燒(satsuma)等外國風格。在色彩運用亦有創新的技巧,逐漸發展出香港獨有的廣彩瓷風格,盡顯靈活變通的文化特性。隨着國內改革開放,部分瓷廠遷回內地生產,導致本地彩瓷工業快速萎縮。現時只餘數間寶號留港,由老師傅堅持一貫的製作工序,一筆一劃地製造工藝瓷品,他們預計退休後,行業將從此消失。
對普羅大眾來講,手中把玩的碗碟可能是尋常器物,但細緻觀看瓷器的材質造型、色彩圖案都在透露時代信息;進而製瓷的程序分工、畫師培訓、營銷管理都與世界格局和本地社會息息相關。近年,藝術單位也留意到本地廣彩工業的獨特性,先後舉辦展覽會及講座活動,這是可喜的現象。近聞香港陶瓷研究會正進行相關口述史料及製作技術的「搶救」計劃,並與大專院校合辦課程,培育新進,祈為本地廣彩工藝注入新元素、新動力,有厚望焉。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
電郵:shkh.or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