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香港的廣彩瓷工業(一)

時間:2016-11-25 03:15:07來源:大公網

  香港曾經是華南陶瓷業重鎮,無論是轉運出口或是生產內銷,均譽滿中外,這當然與華南地理和交通有關。要追溯本地陶瓷業源流,不免要提到有「瓷都」之稱的江西景德鎮。

  站在本地陶瓷業發展史來講,景德鎮與香港實在有千絲萬縷關係。景德鎮古稱「昌南」,早於漢代已製造陶瓷,經過不斷發展和改良,所造瓷器均屬上等佳品,在宋元時期已作為「外銷瓷」輸往東亞各國。

  由於景德鎮位於內陸,出口貨品須先運到香港組裝、搬上遠洋輪船,再轉銷海外。據說,外國人對「昌南」瓷器極為喜愛,因而直譯China作為對中國的代名詞,這說明了香港自古以來,都是中國與海外接觸的重要橋樑,地位吃重,絕非荒涼漁村小島可比擬。

  塑膠面世打擊本地陶瓷業

  到明清時期,大埔碗窰生產的生活瓷,質優價廉,與景德鎮高檔瓷器分道發展,彌補了民間的生活需要。直到二十世紀初,內地生產廉價瓷品供港銷售,加上塑膠面世,給予本地陶瓷工業致命打擊。

  一般香港史論述,均以大埔碗窰停產作為本地陶瓷工業終點。其實,當時另有一支名為「廣彩」加工製瓷工業在這裏萌芽。所謂廣彩,亦即「廣東彩瓷」。

  早於乾隆年間,廣州作為清廷唯一對外通商口岸,洋商湧到廣州採購中國貨品,瓷器製品正是歐亞地區趨之若鶩恩物。瓷器商人為承接海外訂單,將景德鎮製造的白胎運到廣東加工,以便畫師按照市場喜好或商家要求進行加彩、燒製等工序,再銷往海外。

  晚清政局變化華工海外謀生

  由於成本相對廉宜,操作靈活,訂單源源不絕,不但成為出口貿易的大宗,其畫功與加彩技術也加入西方元素發展成獨特「廣彩」風格。隨着晚清政局變化,華工到海外謀生,造就對家鄉生活瓷器需求,但華南地區持續動盪,鑑於英治的香港社會相對安寧,對外交通網絡完善,部分「廣彩」工場遷到香港繼續經營,就在時空際遇下成就了香港製造的加彩工藝王國。

  瓷器,既是尋常生活用品,亦可以是獨一無二藝術品。正當本地出產的生活瓷沒落,集藝術與實用於一身的工藝瓷器卻得到長足發展。

  上世紀二十年代,最先有「錦華隆」寶號在九龍城設廠加工。技師在餐具上彩繪傳統廣彩圖案,而花鳥、積金人物、金彩萬花等,都是當時最流行款式。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

電郵:shkh.org@gmail.com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