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香港之蠔業

時間:2016-11-18 03:15:06來源:大公網

  蠔,古稱牡蠣,外省地區則稱為蚵,是一種外有甲殼保護的軟體水中生物,主要產於鹹淡水交匯的淺海灘。在我國沿海地區皆有生長,但因水流生態各異,所產品種不一。而新安地區西岸及對出海面,因有珠江淡水源源湧入,沖淡了海水的鹹度,這種獨特的生態最適合蠔蚌生物的生長。

  由於水土優良,新安境內所產蠔肉特別肥大鮮美,無論生食或以各稱方式烹調,均是水產中之最美味食品。加上蠔肉能入藥,可治頭暈、耳鳴、癲狂等症,食之能安養心神,滋陰益血,是男女皆宜的藥品,深受本地及國內地區人士歡迎,因而對蠔產需求甚殷,是以自唐代起,新安濱海地區已有居民從事人工育蠔及相關工業。

  清代時期,新安的沙井、前海等地開發成大規模之蠔田,蠔民為爭奪淺灘擴充種蠔區域,經常與漁民產生紛爭,最後要由縣令限制蠔民人數,規定需先登記及批准才可從事育蠔。部分蠔民有鑒后海灣一帶因受蛇口半島阻隔,人煙較少,但海灣卻比深圳等處更為平靜,是最理想的蠔場選址。

  蠔場亦分為「種蠔」和「養蠔」兩大類。所謂種蠔,利用經火燒之石條(亦有以竹枝)插在近岸淺灘上,形成類似「梅花樁」的廣闊「蠔田」,吸引蠔卵在石上寄生,並透過每天潮漲吸食水中微生物來攝取營養;而養蠔則先在海中建造類似魚排的「蠔塘」,再利用扇貝殼或廢棄之瓦片等串連成蠔房(或直接置在籠網內),再投入海中方便蠔卵依附寄生。

  蠔蚌在每年五、六月間繁殖,自然成為種蠔的黃金季節。而已依附在石上的蠔卵要經過一年的卵胎期才基本成形,繼而進入採苗期,肉胎在殼內發育,到第三年才完成發育。為催使蠔肉更為肥美,蠔民將育成的蠔種轉到「育肥區」內哺養半年至兩年不等,然後收成放賣。

  蠔產的收成期是每年十一月至三月之間,若在冬至前後收成,除即時煮食外,多利用北風及陽光之便乾曬成蠔豉,成品肉色較黃;農曆年後收成,則多製成熟蠔豉,製法是將鮮蠔肉灼熟,再按品質及烹調需要以慢火烘烤四至五小時。而所餘下的汁水再慢煮十六小時而熬成蠔油(汁),佐於烹調或餐點,被譽為調味極品。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

  電郵:shkh.org@gmail.com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