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博物館正舉辦「天子.公民末代皇帝溥儀」專題展覽,透過精選的文物和相片呈現溥儀「三起三跌」的慘淡人生。說他慘淡是因為溥儀生在帝王之家,卻被時代洪流推向極端的位置,似乎注定了悲慘的結局。
1908年,未足三歲的溥儀就被推上龍椅,到遜位時仍是個稚齡孩童。後來張勳及日本利用他的遜帝身份為精神號召,扶植傀儡政權,可知他三度稱帝都是身不由己,所言所行都受外力操縱。
溥儀的際遇極為傳奇,但他的每個舉動卻牽引着中國近現代史的重要情節。溥儀與香港史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支持君主立憲的保皇派,以及號召武裝推翻帝制的革命派都以香港為基地,從事相關的宣傳和聯絡工作。即便滿清帝制結束,成立共和國體,在這新舊交替衝擊之下,部分以「遺民」自居的前清官僚抗拒接受民國,刻意避居到英國殖民統治的香港。
這群遺民包括吳道鎔、陳伯陶、朱汝珍、賴際熙等十餘人,均是清廷裏學冠五車的粵籍官員,由於有共同的政治經歷和價值取態,漸漸凝聚為一股寄望清室復辟的圈子。不過,他們都是年老的文職官僚,除堅貞之外,並無政治的號召能力,更遑論具體的復辟行動。加上港英政府極為關注國內局勢對本港的影響,嚴密監察港內的各種勢力,使遺老們難有發展的空間,充其量是定時派代表進京覲見獻貢,聊表忠誠而已。
他們身處香港,既無政治力量,惟有積極研究地史淵源,搜集歷代遺民史蹟與遺物,諸如考證宋末二帝避居九龍的情況,又攀登聖山(已毀)宋王臺賦詩酬唱,結集成《宋臺秋唱》、《懷古集》等專著。乍看以為是風雅附庸的文化活動,實質是借懷古來表達對滿清的追思,是種不尋常的政治表態。
隨着時日推移,共和體制已成定局,遺老們亦得面對現實:「近以知交零落,者將凋喪,時事知無可為,家計難支,不得不以教讀餬口……」既然政治理想無法伸張實現,又要應付生活開支,因而轉向文化教育,部分如賴際熙、區大典等在何啟爵士支持下進入香港大學任教國學。繼於二十年代在港島設壇講學,並創立學海書樓,藉着傳播國學來延續舊社會的文化,算是對以西方為本的民國體制的一種無聲抵抗。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