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史科初中課程正在檢討,專責小組提出了「古今並重」的原則。我認同這種多教近代史的取向,理由如下:近代史與我們今天生活息息相關,多學一點,會對今日的現況了解更深,例如八年抗戰這一課題,多教一點,有助認識今天民族的復興和中日兩國的關係;近代史有較多的切入點,當前發生的大事或小事,有不少可引入課題,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本文將以徐悲鴻夫人廖靜文的去世的一段消息為例,引入一個課題,引發學生的學習抗日戰爭的動機;近代史的教材較多,例如:油畫、紀錄片、電影等等,有助學生對歷史課題產生學習興趣。
徐悲鴻夫人廖靜文去年在北京家中安然逝世,享年92歲。據報章介紹,廖靜文在徐悲鴻離世後,將其留下的1,200餘幅作品,及其收藏的歷代著名書畫1,000餘幅、圖書、圖片、碑拓、美術資料等全部捐贈給國家,並捐出北京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鴻紀念館,是中國藝術史上最完整的個人捐贈之一。她的離世令我想到2007年時拍賣《放下你的鞭子》的一則往事(以7200萬港元成交),這幅油畫創作於1939年10月,這是中國在抗日歷史上最為艱苦的時期。徐悲鴻身處當時的局勢,借畫寓志,鼓勵國人共同抗日,展現出他的愛國情懷,令人對這位20世紀藝術家肅然起敬。
徐悲鴻創作《放下你的鞭子》時正是藝術生涯巔峰之時,而這類直接表達愛國情懷的抗日寫實題材,在他的創作生涯中幾乎絕無僅有。這件作品的創作與抗戰歷史聯繫在一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放下你的鞭子》這個主題不僅是油畫的題名,還是中國話劇一部著名作品的名字。作品記錄的是街頭話劇場面,亦是演員的抗戰宣傳活動。1931年,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中國國土慘遭踐踏蹂躪,難民四處逃亡。上海知識分子陳鯉看到難民南逃之慘況,難民沿街討飯,賣兒賣女,他憤而寫了街頭短劇《放下你的鞭子》。劇本講述,「九一八事變」後,來自東北的香姐和父親靠賣藝為生,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老父為了多賺一點錢,用鞭子抽打又累又餓的女兒,迫其繼續賣唱。圍觀者中有一青年大喊,「放下你的鞭子」。青年認為,真正要被抽打,應是侵華的日軍。當時的愛國藝術家們為宣傳抗戰,將《放下你的鞭子》演遍了大江南北,後更在南洋、美洲等地演出。
1939年10月,徐悲鴻在新加坡觀看了本劇,相當感動。隨後,他以此劇為題材,用了約十天時間創作了這幅畫。這件作品開創了中國油畫參與現實,為國家民族興亡而呼號的現實主義格調。藝評人認為,徐氏的油畫,憂國憂民,氣勢宏大,有用藝術改變中國現狀的決心和氣魄。
我雖然認同中國古代史與中國近代史,有着同等重要地位。但當考慮到學生學習興趣時,教授近代史確實有較為優勝的教學條件,例如教材的豐富、與今天時事的關係。因此,我相信初中課程改革中,「古今並重」的原則確可提升學生的學史趣味。
香港中史教師會會長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