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福州三坊七巷中有一座大宅,門前寫着「林覺民故居」和「冰心故居」。約100年前,林覺民是黃花崗起義犧牲的愛國青年,而冰心(原名謝婉瑩)是文才橫溢作家,兩人有一共同點,就是充滿「愛」。前者是視死如歸愛國青年,後者是充滿童心愛助人作家,他們都曾居於三坊七巷楊橋巷17號。
這是一座典型的福州民宅,大宅院分為三進,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長廊,長廊兩旁種有竹子,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廂房,廂房旁有院落,內有水井。這大宅原是《與妻書》的作者林覺民之家,也是林覺民祖輩七房人家,包括堂兄林長民(林徽因父)聚居處。可見,這屋除了留下着名政治家林長民與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師林徽因的足跡外,更是林覺民無法忘懷的家。
林覺民在廣州起義前,在香港寫下《與妻書》,記述了這座大宅:「回憶後街之屋,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小廳,廳旁一室為吾與汝雙棲之所。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窗外疏梅篩月影,依稀掩映,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語,何情不訴!」他23歲就義後,林家為逃避牽連搬到光祿坊,在這偏僻小屋內,其妻陳意映為他誕下一子。
後來,這座大宅轉讓給冰心祖父謝鑾恩。由於冰心父親謝葆璋是海軍軍官,故她在福州出生後七個月,父母便帶他到上海及煙台,直到11歲才回到這大宅,居住了一年。冰心與家人回福州故鄉路上,正值辛亥革命爆發,她為了慰勞起義軍,把儲蓄的10塊壓歲錢送到上海《申報》,她還保留報社給她的收條,以作紀念。
冰心離開看海的日子,回到福州大宅後,起了不少變化。她有一首詩形容道:「清曉的江頭,白霧濛濛;是江南天氣,雨兒來了。我只知道有蔚藍的海,卻原來還有碧綠的江。這是我父母之鄉!」冰心雖發現江南湖光山色的美,但她仍喜歡看海的日子,以海形容母親的愛,以燈塔形容父親的關懷,三位弟弟則形容為三顆光明喜樂的星星,其後她在《晨報》「兒童世界」中自稱「海的女兒」(部分文章收入《寄小讀者》)。冰心回到這座福州大宅後,一向喜愛男裝的她,第一次和堂姐妹接觸,換上女孩子的服飾,學會女孩子的姿態。她在自序中記道:「這調脂弄粉,添香焚麝的生活,也曾使我驚異沉迷。」這年,冰心進入福州女子師範學校預科,三個學期後,又因父親的海軍任務,告別故鄉和好友,北上重回海的懷抱。
100多年後的今天,這座老宅仍屹立不倒。儘管時移事遷,這大宅永遠印記着他們的悲歡離合。
(名人故居.六)
職業訓練局語文講師 謝惠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