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奉命到廣東禁煙,重點當然放在洋商聚集的廣州。由於英國商務總監義律及商人渣甸(W. Jardine)和顛地(Lancelot Dent)頑固反抗,帶領英人退出廣州到澳門避居,而澳葡政府為保持中立,拒絕支援。英人轉而退到珠江口東岸的尖沙咀對出洋面寄居。香港既為廣州的外港,亦是國門與海防的前線,隨着局勢持續惡化,香港境內發生衝突就在所難免。
回顧鴉片戰爭的過程,香港也佔了重要戲份。1839年中,英人在尖沙咀補給,繼而發生林維喜事件,而義律私下處理嫌犯,是清英關係急轉直下的轉捩點。由於林則徐嚴厲對應,禁絕居民接濟。九月四日,義律在糧水斷絕的情況下發難,率領五艘兵船到九龍山向守軍發炮,適值參將賴恩爵巡視,即放炮還擊,雙方激戰後,英船因耗盡彈藥,退回尖沙咀,結束「九龍海戰」。
同年11月,部分溫和派的英商欲回廣州,義律率兵船追截至穿鼻洋。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前往查詢,竟被英船炮擊,清軍主力奮起還擊,英船退回尖沙咀,再掀起「官涌之戰」(佐敦),十天內六度突襲,林則徐親臨駐紮,指揮守軍抗擊英夷。
事後,林則徐對九龍地形進行細緻考察,並向朝廷上奏《尖沙咀官涌炮台添建卷台折》,指出:「(大鵬所)所轄洋面,延袤四百餘里,為夷船寄泊之區。……四面環山,藏風聚氣,波恬浪靜,水勢寬深,英夷船隻,久欲倚為巢穴,而就在粵省海道而論,則凡東越惠潮,北往閩浙之船,均不能不由該處經過。萬一中途梗阻,則為患匪輕。」由於九龍地位重要,特請奏在尖沙咀及官涌增建兩座炮台,配置156門大炮,嚴密守護。又將大鵬協軍寨改遷至九龍山,調副將永久駐防,隨時指揮抗敵。
1840年初,為防英人在海灣匿藏並杜絕漢奸的接濟,林則徐又指令發動長沙灣之戰和磨刀洋之戰,命火船突襲英船及附屬駁艇,焚毀船隻數十艘,頗收震懾成效。
同年八月,英國遠征軍集結在珠江口,英軍士丹頓(Staunton)在澳門槍殺船工,當場被居民捕捉,英軍官要求清廷放人不果,攻擊關閘但被擊退。林則徐派軍艦追擊,在礬石洋突襲英艦,敵軍敗走。
自義律襲擊九龍起,英兵與林則徐七次交手,均敗退收場,從此將戰事轉向華東沿海。由於各省官吏無心禁煙,對局勢發展皆採觀戲態度,不聞不問,使英軍輕易佔取浙江舟山,並長驅迫進天津,林則徐艱辛經營的成果可謂前功盡廢。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
電郵:shkh.or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