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筲箕灣小史

時間:2016-06-10 03:15:05來源:大公網

  筲箕灣,古時已為漁民避風之港灣,狀如筲箕,因而為名。早於明代,已為港島之重要地標。惟因沿岸緊靠山峰,岸上並無居民房舍。十八世紀初,曾有洋商船泊岸避風,因該地無法補給,被戲稱為“餓人灣”(Starving Men's Bay)。

  十八世紀中,粵東石匠來遷,開採石材供應內地。石匠設立船廠以大尾艇運輸石材,部分漁民承辦船艇維修或修造龍船。其時雖有人丁聚居,但岸上尚無房舍,石工僅居於船上。到十九世紀中,漁船日眾,始有工人到陸上定居。該等石匠來自惠東、潮州等籍,沿襲供奉“阿公”(譚公)的習俗,更稱礦山為“阿公岩”。

  英人佔領港島之初將此處海岸命為Aldrich Bay,中文雅譯為愛秩序灣。查該名原自駐港皇家工兵團少尉Major Edward Aldrich,他於1842年抵港專責設計港島軍防,遂取其名以表彰。(至於愛秩序街等處,則為二十年代填海工程所發展而來)

  香港開埠,時有海盜匿藏該處,故設警崗監視。1869年,有土匪擊殺警員,激發港督決心消除盜患,下令清拆岸邊房舍,改闢為筲箕灣大街(今東大街)。街旁增建房舖,另建碼頭以便警察巡邏。1872年增建警署,派警員巡駐,又協助坊眾組織“西灣河更練館”,強化地區安全。

  隨?治安與環境大為改善,區內人口增長,電車服務伸延至筲箕灣。在此前,本區與銅鑼灣、中環各處相距甚遠,出入只靠舢舨或徒步,坊間更流傳“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的俚語,反映當時的對外交通極為不便。直至1904年,電車服務通車,交通始為改善。

  二戰後,大批難民在筲箕灣山邊蓋搭木屋,聚集成:成安村、南安坊村、馬山村、教民村、淺水馬頭村、富斗村、愛秩序村、聖十字徑村、橫坑東村、橫坑西村、澳貝龍村及花園村等。因條件所限,居住環境相當差劣。六十年代,政府重新規劃,清拆山邊寮房改建為大廈及公共房屋,社區持續改善。

  其後因東區走廊及地鐵的發展,區內交通已完全開通。昔因聖十字徑村失火而原址改建的耀東村、興東村等屋苑相繼落成,社區設施日趨完備,漸發展為人口密集之住宅區。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