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報紙新聞 > 正文

淺水灣張愛玲地標

時間:2017-11-21 03:15:07來源:大公網

  圖:第二組裝置表達張愛玲創作的全盛期

  南區文學徑中裝置最多,內容最豐富。

  目前,南區文學徑有四個地標,其中兩個置於淺水灣畔,均為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而建,即蕭紅和張愛玲,本篇敘張愛玲地標。

  張愛玲(1920-1995年)生於上海,求學時期兩度受到戰爭干擾,本來獲得倫敦大學獎學金,將前往英國留學,但因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蔓延而放棄。眾所周知,張愛玲改為前往香港大學學習,在文學院主修英國文學。1941年底日軍佔領香港,港大停課,張愛玲的學業再次受到戰事影響,最終未能畢業。

  1942年,張愛玲離開香港,返回上海,在聖約翰大學學習,後又因經濟困境而停學。張氏雖失意於學業,卻得意於文學,日後享譽文壇。她的成名小說《傾城之戀》寫於淪陷時期的上海,故事背景以淪陷時期的香港為主,「傾城」就是淪陷於日軍後的香港。小說寫白流蘇和范柳原的愛情故事,兩人的首次邂逅就在淺水灣酒店的露台。這就是在淺水灣設置張愛玲地標的原因,地標置於酒店對面馬路和沙灘之間的小徑。淺水灣酒店已改建,但把露台原址改建成露台餐廳,算是保留了小說中的著名場景。戰後,張愛玲曾兩次來到香港,分別在1952年和1961年。

  淺水灣張愛玲地標除文字介紹外,還設置三組座椅以表達她三次來港的經歷。首組以地上的子彈和茶幾上的舊照片來表達戰亂的時代背景和她的求學時期,次組以椅上的書籍和筆以表達1950年代初是她創作的全盛期,末組以椅邊的行李和扶手上的外套表示她在1960年代初短暫的旅程和告別香港。張愛玲地標是南區文學徑四組人物地標中內容最豐富和裝置最多的一組。

  (南區文學徑.四/完)

  理大專上學院客席講師 梁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