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帖抱怨中國不買美國大豆,稱這是中國的談判手段。特朗普還把中國不買美國大豆問題歸咎於前任拜登,並承諾將利用加徵關稅的收入幫助農民。
抱怨中國、安慰農民、卸責拜登,符合特朗普的性格。不過,這也暴露了美國的「底牌」,因為特朗普的心浮氣躁恰恰犯了談判的大忌:在談判前顯得焦慮不安。這意味着,中國打出的「大豆牌」擊中美國七寸,也讓特朗普方寸大亂。
眾所周知,美國的農業州是特朗普的「鐵票倉」。這些地區長期以來依賴對華出口大豆、玉米、豬肉等農產品,中國市場直接關係到當地數百萬農民的生計。一旦失去中國市場,不僅經濟受損,政治支持也將動搖。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轉向南美進口大豆的舉措,正是對美國貿易霸凌的精準反制,它讓美國意識到,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美國的農業可能輸得更慘。
美國「痛感」遠超中國
這場「豆爭」也暴露了美國對華戰略的嚴重誤判。特朗普政府一度認為,中國對美國市場依賴度高,可以通過關稅戰逼迫中國讓步。然而,現實是中國早已實現出口多元化,對美出口佔總出口的比例已從2017年的19%降至2024年的不足15%。相反,美國農業對華依賴度卻高達20%以上。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的測算顯示,即使中國對美出口下降80%,其整體外貿也僅減少約10%,而美國農民則可能面臨破產潮。這種結構性的不對稱,決定了美國在貿易戰中承受的「痛感」遠超中國。
中國在「豆爭」中佔據主動,不僅體現在供應鏈的靈活調整上,更體現在戰略定力上。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中國沒有慌亂,而是迅速轉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確保了大豆供應的穩定。同時,中國還在國內推動大豆增產計劃,提升自給能力。這種「內外兼修」的策略,使中國在博弈中進可攻、退可守,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農業領域的反制,正在轉化為在其他領域的戰略優勢。當美國農民因大豆滯銷而向政府施壓時,美國政府在關稅、科技乃至台灣問題上的立場也面臨調整壓力。中國可以利用這一槓桿,在未來的談判中要求美國在高科技出口管制、對華投資限制等問題上作出更多讓步。畢竟,美國政府無法長期承受來自國內農業利益集團的政治壓力。
特朗普將中國不買大豆歸咎於拜登,這不過是推卸責任的說辭。真正的問題在於,美國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試圖通過「脫鈎斷鏈」遏制中國發展,卻忽視了市場規律和經濟現實。中國在大豆貿易中的表現,正是對這種錯誤戰略的有力回擊。
當美國官員還在為中國向阿根廷訂購20船約130萬噸大豆而憤怒時,他們或許該反思:為什麼中國能迅速找到替代供應商,而美國農民卻承受大豆出口量大跌的沉重打擊?答案很簡單: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而美國卻在自我孤立。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指出,美國正在將自己孤立於全球貿易體系之外,而中國仍在向世界開放市場,這使得中國在博弈中居於有利地位。
中國「不買」美將奈若何
從目前看,中國在「豆爭」雖然難言完勝,但也佔據了主導地位。需要說明的是,中國並非「豆爭」的發起者,而是為了本國利益而被迫對美「鬥爭」,箇中邏輯再次表明,美國或許可以對其他國家進行單邊主義訛詐,但中國不吃這一套。而且,中美「豆爭」不僅讓美國顏面盡失,也是中國捍衛國際公義的表現。中國向世界表明,中國不會在壓力面前屈服,但也不會主動挑起衝突。中國有能力在必要時進行精準反制,也有智慧通過多元化戰略化解風險。這種既堅定又靈活的姿態,不僅會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也為世界提供了反制美國的有效方案。
無論是中國打出的「稀土牌」還是「大豆牌」,都在證明美國將中國視作敵人而非貿易夥伴,這條路越來越走不通。相比特朗普全球為敵簡單粗暴的關稅武器,中國不僅有應對美國的底牌,還能通過多元化採購、技術升級、產能迭代以及開發新興市場破局突圍甚至對美國「反殺」,而特朗普越來越像中國寓言故事中的「黔之驢」。
更糟糕的是,當特朗普在這場「豆爭」中方寸大亂時,美國各派政治勢力開始批評特朗普對華「軟弱」。這讓對華強硬但敗下陣來的特朗普情何以堪?
APEC峰會本月底將在韓國慶州舉行,特朗普對中美元首峰會充滿期待,希望中國能夠多買美國大豆。但在此之前,特朗普應當放棄單邊主義,重新學習大國平等相處之道。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