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盧煜明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展覽首度展出大獎獎座。下圖:未來科學大獎展覽設有互動展品,讓參觀者加深了解歷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
「2025未來科學大獎展覽」由即日起至本月29日(周三)在香港科學館舉行,展覽以「過去」、「現在」和「未來」為主題,介紹歷年獲獎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和成果,以及相關科學知識。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得主盧煜明昨日表示,希望展覽能激發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追求。\大公報記者 戴東
香港科學院院長盧煜明,亦是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的生命科學獎得主,昨日與香港科學館館長(拓展)徐志文帶領傳媒導賞,介紹今年七位獲獎者的研究,以及歷年香港六位獲獎者的資料,包括2025年物質科學獎得主、香港科技大學的戴希教授等。
見證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生活
盧煜明表示,過去10年,未來科學大獎彰顯前沿科技智慧的力量,表彰46位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領域中,取得顯著突破成就的學者,引領各界共同見證科學和科技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及未來。
盧煜明指出,科學探索屬於每一個人,年輕人則是這一探索中最活躍的力量。自去年起,未來科學大獎在香港舉辦展覽,希望通過展示科學家的故事、歷程和科研成果,激勵更多年輕人追求科學夢想。他強調,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希望大獎展覽能讓更多人認識香港非凡的科研工作,激發年輕一代對科學的追求。
展覽設有互動展品,讓參觀者加深了解歷年獲獎者的研究成果。「生命之旅─幹細胞篇」介紹2024生命科學獎獲獎者鄧宏魁利用化學小分子將體細胞轉化為化學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成果;「電阻值模擬器」則透過比較銅、鐵與超導體在不同溫度下的電阻值,讓市民認識2023物質科學獎獲獎者趙忠賢和陳仙輝的研究成果,以及認識金屬與超導體的特性;而「AI圖像識別大比拼」讓參觀者親身體驗2023年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獎者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和張祥雨所研究的技術應用在圖像識別方面的成果。
在本月22日至26日,未來科學大獎周將舉行一系列主題為「年度科學盛事,啟迪未來之光」的活動,包括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辦頒獎典禮與音樂會、科學峰會,以及大獎獲獎者與青少年對話等,旨在全面推動前沿科研、提升科學氛圍,促進公眾對科學的深入認識。
未來科學大獎被譽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由香港未來科學大獎基金會於2016年設立,是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科學獎項。每年設有三大獎項,旨在獎勵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取得傑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世界及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