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新一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重點無疑在於「深化」二字。
改革不同完善,後者是持續的調整優化,前者是針對環境轉變的徹底革新,涉及根本問題,亦會觸動範式轉移。過去三年多,有賴穩定下來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及完善選舉制度後,特區政府在行政主導原則下,針對一系列老大難問題,由頂層着手,以果斷態度和快速的步伐制訂政策和法案。從住宅樓宇管理責任、推動隧道分流、改變土地註冊制度,到完成基本法第23條本地立法,通過《簡樸房條例》等問題,在行政立法良性互動下,逐一得到解決。這些都是「破局」能量的展示,也是敢於擔當的表現。作為第七屆立法會的一員,筆者有幸能與政府同行。
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破」是改革決心的展現,「立」則是穩固改革根系的工程;「破」需要抓準時機,「立」則要求長治久安。「深化改革」必須破立並舉,不單以站在山巔的視野洞悉風險,亦必須透過不同層面的感知掃除盲點。若深化的過程並非由內至外推展,亦即行政系統未能主動挖掘潛藏問題,甚至未能適時及有效地回應社會各界對政府施政的期望與反響,那便容易孕育反動力量。
有見及此,筆者在2022年底,便於立法會動議「深化行政改革,堅持完善治理體系」的議員議案,指向政府行政系統在文化、體制以及執行層面的不足。若特區政府是一台運輸機器,所負載的從不單是香港的經濟民生所需,而是支持國家發展以至世界金融貿易通流的高頻精密運作。如何在文化層面,由政府內部從上而下帶動意識改變,推動體制創新,借助科技構建「決策區塊鏈」,強化社會經濟建設的承載力和促進跨域生產要素的流量及流速,才是「深化改革」的最重要目標。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過去5年,國家以創新驅動發展以及塑造發展新優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果。而在持續鞏固經濟根基、協助國家全面開放、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確保總體國家安全的課題上,香港須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央確立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是因為香港在相關範疇上有其優勢與潛力。面對經濟轉型,我們既需鞏固提升現有優勢,亦需敏察風潮,乘勢揚帆破浪,挖掘拓展新優勢。但不論攻守,都必須先在生產要素層面蓄能儲力。
現屆政府在土地開發及基礎建設方面已展開華章,規劃多時的城市建設概念已從圖紙變成施工現場;人才門戶亦已向世界各地敞開;亦從未間斷憑藉完善法規和持續推廣接軌國際標準和水平的專業服務;此外,吸納及有效利用資本的渠道與平台,一直維持暢順;而數據的自由流通及安全,亦長期受到適當保障。這都是在秉持守正理念下持續改革得來的成績。
然而在波譎雲詭的世界變局下,創新需要更積極主動的施政取態、更靈活的行政體制、更同頻的決策機制和更機動的執行力。這一切都指向提速、提量、提質、提效的「深化改革」目標,而在推動深化過程,亟需抓緊「速、量」與「質、效」兩面的相應關係。
香港的經濟建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一部分,並非獨自運行。金融、貿易及專業服務是香港經濟的三個主要板塊,從來都不只服務本地所需,而是要充分利用區域協同的市場規模效應及產業生態環境,聯通外部資源,服務國家發展所需。
香港應加速和深化改革步伐,與國家同頻共振,為創科發展所需的投融資生態、全球貿易網絡、產業標準設定權、人才匯聚環境等主要範疇,創造更優越的發展條件和維護系統。
兼顧「質」「量」的人口政策
「深化改革」必須勇於正面面對發展瓶頸與痛點。香港的發展動能在於「人」,人口結構及人力資源配對狀況直接影響「產能」與「產值」。創科需要科學家與技術人員,但更需要來自世界各地、敢冒風險的企業家;前兩者可以通過教育科研系統培養,後者必須依靠自由和充滿機遇的營商及投資環境吸引。因此,兼顧「質」與「量」的人口政策不能或缺。
科研需要資本,美國創科投資市場的深廣度仍遙遙領先世界各地,香港需要通過拓展債券、大宗商品交易、證券及知識產權市場,擴大支撐創科產業上、中、下游發展的資金池,促進內地創科企業與資本市場對接,並積極伸延國際貿易網絡,協助打造科技產權與資本融合的產業發展加速器,為區域與全球南方建立不受霸權威嚇的科創熔爐。同時,香港亦需要積極拓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助力國家強化在金融領域的系統對抗能力,維護體系安全。
「深化改革」也需與民同行。當科技應用全面滲透至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各個層面,人人擁抱科創便是文化上的範式轉移,正是筆者在今屆立法會宣誓始畢,便立即與多位友好成立「智慧生活促進組」,倡議智慧城市建設的原因。相信亦是2025年新一份施政報告,着力推動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發展的初心。
往前看,國家今後將繼續在自主研發科技的道路上奔馳,在未來必會與各國攜手引領世界前行,香港不可能缺席。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