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早前吹襲香港,不少市民擔心再次重現「山竹」、「天鴿」襲港時造成的重大破壞,所幸在特區政府的超前部署、社會各界齊心努力下,香港得以安全度過這場驚濤駭浪,社區更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運作,證明本港的抗災能力和效率已有提升。
「樺加沙」襲港前,政府深刻汲取了過往應對天災時的經驗教訓作出超前部署,天文台密切關注「樺加沙」的形成和移動路徑,在相當早期的階段已向市民作出警告,讓市民知悉其破壞力可能遠超「天鴿」和「山竹」。猶記得2018年「山竹」襲港所造成的破壞驚心動魄,據報當時超過6萬棵樹木倒塌,850處建築物遭破壞,超過4萬戶電力供應中斷,多區嚴重水浸,458人受傷,海、陸、空交通癱瘓,復原需時數日。2017年「天鴿」的破壞力亦相當驚人,逾5300宗塌樹報告,至少129人受傷。
政府超前部署各界團結配合
因此全港嚴陣應對「樺加沙」超強颱風。教育局提早宣布所有學校停課兩日,臨時收容中心提前開放,不同部門亦作好隨時的水浸、塌樹、停電等突發事件的準備工作和應對方案,警隊、消防等數千名人員和裝備車輛,以及不同部門人員隨時候命。
「樺加沙」吹襲期間,全港多處強風不斷,部分地區出現塌樹事故。例如大埔頭路路口就有樹木折斷,堵塞了一條行車路線,幸好政府部門動員鋸斷樹幹,成功開通恢復交通線路,讓有必要外出的駕駛者安全通行。同樣地,在翠和里停車場亦有樹木折斷,但經我們向相關部門通報後,很快就獲處理。颱風過後,特區政府全速進行復原,迅速清理塌樹及障礙物,主要幹道暢通,第二天早上社會大致回復正常運作。
這次穩妥應對超級颱風,顯示香港抗災能力已進一步提升,全賴特區政府超前部署、協調,和地區力量等社會各界的團結配合。民政處人員為有需要的商戶和居民提供沙包、安裝水閘,以確保地庫及低層單位免受侵襲,各部門提供熱線給區內緊急聯絡。各區議員預早儲備膠紙、木板、膠布、繩等物資於議員辦事處以防不時之需,向居民發信息提醒要預早做好防風措施,手機、充電器充足電,搬走靠近窗邊及露台物品等,提示屋苑管理公司或法團檢查電機房有否漏水以影響供電,關愛隊走訪長者家庭協助做好防風措施等。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會總結應對「樺加沙」的經驗,將成功經驗系統化、制度化,以應對未來各種極端天氣威脅。正是因為一次又一次的總結經驗,香港的抗災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升。例如渠務署早在風暴前已加強渠管清理,避免因暴雨而出現大範圍水浸,以及安排了緊急應變隊駐守。以大埔為例,當局部署了強力排水機械人「龍吸水」在河水有機會氾濫和有可能出現海水倒灌的林村河及三門仔,防止嚴重水浸成災。渠務署在「樺加沙」吹襲前,更已制訂詳細的應對方案,包括在颱風暴雨前後,巡查及清理阻塞的渠道及河道,使用無人機巡查河道、維修損毀的渠務設施;風暴潮應變措施,在林村河及大埔河附近設立臨時充水式擋水壩;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包括加設防水牆等。在這種種措施下才減低了出現嚴重水浸的風險。
不斷完善應對災害工作
香港安全度過今次的超強颱風,把破壞減到最低,所有謹守崗位的前線人員功不可沒。雖然今次「樺加沙」風力強勁,但香港大部分地區都未見有嚴重損毀,這全靠政府的超前部署,各部門單位人員通宵達旦保護市民安全;風暴過後政府人員、區議員、關愛隊四出協助清理街道,讓社會盡快復常。
颱風過後,陽光再現,生活回歸平靜,每一次天災過後,都讓政府汲取更多經驗,透過總結每一次應對工作可取和不足之處,不斷完善部署工作,進一步提升政府應對災害的能力。
新民黨大埔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