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香港的教育發展進入回歸後的一個新階段:大學推行四年制,中學也由「5+2」的七年制改為「3+3」的六年制。隨之而來的是高中各個學科的改動調整,包括課程和考評。本文討論的歷史科也經歷了重大的變更;在以往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兩級課程的框架中選取合適的課程內容,然後對照六年學制的國際標準調校學科水平。這個新高中課程自2012年推出第一屆考試後,至今已經考了14屆,除了年前疫情期間在考試時間上有輕度調整之外,並未就課程和考評作出常規的修訂。參照學科課程以往的更新周期,現在出台的高中歷史科優化課程可謂正當其時。
就課程發展的理念而言,課程的制訂其實緊貼社會發展的步伐。讀者只要稍一回首,即不難發現新高中的歷史課程在2009年落實之後,隨即遭遇全球地緣政治激化的大格局,無論香港、國家以至整個世界都進入了一個急劇轉變的時期;世界上發生許多新奇事物,難以理解卻又似曾相識。因此,歷史教育的內容也必須對應當下的世界局勢作出優化調整,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家國情懷及全球視野,可以在未來多變的環境中洞察世情,找到安身立命的支點。
達至「立足中國,放眼世界」
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高中歷史科優化課程的設計採取了一個從國家出發的歷史視點,以國家的立場與角度闡述世界歷史。因此課程格外強調世界史與國家歷史的互動關係,讓學生在研習世界歷史的同時,了解我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角色和貢獻,達至「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目標,並建立更整全的世界觀和國際視野。
高中歷史科優化課程首先以「現代世界的形成」作為第一個單元的主題,讓學生在較高的學習階段重新認識現代世界的源起及發展,然後在第二個單元,以「戰爭與和平:二十世紀以來的主要國際衝突及對和平的訴求」為主題探索西方的崛起、帝國主義的擴張與拉丁美洲和亞洲的反抗、兩次世界大戰與二戰後的國際秩序、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發展、冷戰的爆發與結束等,讓學生能夠理解現代世界中國家與世界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助於學生建立對當前國際局勢的理解。
單元三的主題是「中國與世界:國家走向現代化及成為國際重要成員的歷程」,講述中國最近百多年的歷史進程,從晚清、民國、中國共產黨建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今天的發展和成就。這單元的特點是陳述了二十世紀中後期中國歷史的脈絡,對於高中生認識今天的中國與世界有莫大的幫助。
另外一項值得讚許的優化設計是照顧學生學習的多樣性,擴闊學習空間和經歷;除了必修的單元,課程亦依據學生的能力及興趣設置了兩個選修課題。其一是「合作與發展:十九世紀中以來的國際合作」,聚焦十九世紀以來的國際合作,適合對今日國際地緣政治感興趣的學生選修,學生完成課程後應該更容易理順地球上的各種秩序及其相互關係;另一個選項是「漂泊與自強:十九世紀中以來的海外華人」,是華僑史第一次以單元的形式出現在高中課程之中。學生可以追隨前輩華僑的足跡走遍天下,從中細味華人飄泊四海與背後國運升降的關係。
綜觀以上,高中歷史科優化課程強調以事實和證據為基礎,從中學會歷史分析,同時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歷史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如何識別、比較和分析各類型的歷史資料,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也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種能力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尤為重要,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辨識真相,形成自己獨立的觀點。這種建基於理性分析的歷史方法,正好打破了歷史科生背硬記歷史資料的社會偏見。
建基理性分析的歷史學習
歷史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民身份認同,同時也鼓勵他們欣賞和尊重不同文化。透過對中國歷史及其在國際舞台上發展的學習,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和文化傳承。而在探索世界歷史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對其他文化的發展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有助於他們在未來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的負責任公民。
歷史科的優化課程不僅教授知識,還強調人文關懷的重要性。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會接觸到許多關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激發他們對人類共同福祉的關注。課程中提到的非傳統安全議題,如環境問題、社會正義等,讓學生意識到歷史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並促使他們思考如何為未來的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總的來說,《高中歷史科優化課程框架》所提出的課程宗旨和目標,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及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當今社會對年輕一代的期望。隨着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具備歷史素養和全球視野的學生將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挑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因此,這一優化課程的推行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校長特別顧問(公共事務)暨傳訊及公共事務處處長、歷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