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表示經研判當前減廢回收工作收到明顯效果、經濟情況和市民的接受程度,審時度勢,現屆政府將繼續暫緩垃圾收費,並且繼續透過宣傳教育改變市民行為、持續完善回收網絡等四個方向繼續推動減少廢物和分類回收,鞏固減廢成果。筆者非常歡迎政府從善如流,不但為中小企紓解經營壓力,更可為普羅大眾減輕在經濟復甦和轉型期間的負擔。
廢物棄置量連降三年
垃圾收費是一項關乎全港750萬市民生活的重大政策,其成功與否極大程度取決於社會的共識和市民的接受程度。自政府去年暫緩實施垃圾收費以來,社會上不乏聲音反映,若在經濟復甦和轉型期間推行垃圾收費,無疑會增添普羅市民及中小企的壓力,產生「勞民傷財」的不良效果。政策若欠缺廣泛的民意基礎,不但執行困難,更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社會矛盾,偏離政策原意。今次政府研判各項因素後作出繼續暫緩垃圾收費的決定,實在明智和體恤民情。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暫緩推行垃圾收費不等於減廢工作的成效將會倒退。政府提交的文件顯示,現屆政府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長期上升的趨勢,香港的都市固體廢物棄置量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噸,連續三年持續下降,減至2024年平均每日10510公噸,減少共7.5%。人均棄置量亦由2021年的高位每人每日1.53公斤,持續下降至2024年每人每日1.40公斤,三年間下跌約8.5%。在去年5月暫緩實施垃圾收費後,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持續下降,一年間減少了約5%。這些成績證明,政府透過宣傳教育和擴大回收網絡,市民在減廢回收方面的意識和參與度有增無減,已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上升的趨勢,更不必以強制收費驅動,反而透過鼓勵措施已達到更佳成效。
筆者深入中西區觀察,綠色生活已悄然生根。過去一年,環保署把「綠在區區」的公共回收物收集點增至超過800個,覆蓋全港18區;廚餘收集點增至超過1500個,覆蓋全港所有公共屋邨,並有望實現「一座一桶」。不同鼓勵性《約章》連結私人屋苑和企業,鼓勵家家戶戶帶同子女參與回收,各行各業自發減少包裝使用。這種源自社區的主動參與,反映市民更接受鼓勵性政策。
鼓勵政策能取更高成效
筆者相信鼓勵性政策創造的環保效益,比強制措施成效更高、更具可持續性,以軟性方法鼓勵民眾源頭減廢和實踐回收,是本港環保政策非常可取的方向。
繼續暫緩垃圾收費展現政府的公共行政智慧,讀懂民心所向。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成長環境,環境保護以及建立可持續生活習慣固然重要。但正因為環保政策影響深遠,固在推行時更應評估經濟大環境和市民意見。
筆者樂見政府因時制宜,更期望政府不要就此停步,繼續大力推廣行業協作,以及善用市場力量發展環境基建,讓真正的綠色生活文化能「落地」社區。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中西區區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