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樺加沙」橫掃香港,天文台今年內第二次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雖然「風王」破壞力驚人,但特區政府臨危不亂,作出超前部署,各部門高效落實,社會各界齊配合,確保香港安然度過這次挑戰。這場「戰風記」展現了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和水平,體現了香港完善的抗災機制,反映邁向由治及興階段的香港新面貌。
「樺加沙」襲港,不少人都將之與2018年的颱風「山竹」比較,過去兩天甚至不時可見有人說「樺加沙」風力不及「山竹」。會有這種感覺,背後固然有其客觀環境因素,例如「樺加沙」在第二次眼壁置換後風速有所減弱,掠過香港時採用了略為偏西的路徑,避免了最壞情況。但除此以外,香港之所以能成功度過這次風災,更重要還是靠着社會上下團結一心的主觀努力。
首先是特區政府超前部署。從上周中旬開始,天文台已經密切關注「樺加沙」的形成和移動路徑,在相當早期的階段已向市民作出警告。政府也隨即啟動動員計劃和應變機制,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在充分準備及全方位部署下,迅速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以全力減低「樺加沙」對市民的影響。
在周一,教育局提早宣布所有學校停課兩日,所有臨時收容中心在早上開始全面投入運作,而相關部門亦在短時間內完成約240個地點的檢查和清理工作,又針對大埔林村河、鯉魚門等水浸黑點,放置了臨時充水式擋水壩、加高擋水板、堆放沙包牆,並提前在高風險區派發4萬個沙包。
超前部署高效執行
政府的準備工作橫跨不同部門,而且深刻吸取了過往應對天災時的經驗教訓,以極高透明度向市民發放重要資訊,讓社會各界提早做好防災和應變準備,避免在打風當天才出現不必要的混亂。正因政府有全方位而周詳的考慮,過去兩日香港才能在颱風吹襲之下保持有條不紊的穩定情況。
其次是高效和專業的執行能力。就算做好充足部署,水浸、塌樹、停電等情況依然防不勝防,考驗各部門的即時應變和抗災能力。為應對不可預料的緊急情況,政府這次投入大量人力。例如渠務署配置了200隊應變隊伍,在高風險區投入9部排水機械人;保安局旗下警隊增派額外2000人候命、消防處部署1000人及80輛消防車候命、醫療輔助隊及民安隊逾1000人候命、特務警察500人候命、飛行服務隊在有需要時將飛入風暴地區獲取氣象數據;土木工程拓展署亦把應急當值人員增至100名,協助居民領取與放置沙包。
在各部門隨時候命之下,各區災情都得到快速而有效的處理。如多宗水浸個案,大多都在一至兩小時已經處理妥當,不至對居民或主要幹道造成影響。而樹木倒塌、山泥傾瀉等問題,也在消防署、路政署、運輸署的緊密配合和通宵工作之後,完成清理阻塞主要路段的障礙物,確保交通暢通和救援路線不受阻礙。為加快處理倒塌的樹木,發展局早前更物色了50多幅政府土地,供各部門在就近臨時擺放相關雜物,稍後再安排送往堆填區。
同時各區區議員、地區「三會」委員及關愛隊亦悉數出動,向居民發放最新天氣資訊,並協助有需要住戶,特別是受嚴重水浸影響的獨老和雙老住戶清理積水和復原受影響的家居。至於滯留香港的旅客,機場方面也在打風期間處理了約600航班,成功讓客運大樓禁區內的所有乘客登機或離開。對於其他受影響旅客,機管局亦為其派發基本物資,還包括棉花糖、爆穀等零食和為小孩提供玩具和畫筆,可謂展現了香港國際機場的服務水平。
齊心協力團結抗災
這次市民覺得「樺加沙」破壞力不及「山竹」,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各部門落實部署更到位,大多災情在剛出現不久就已經得到妥善解決。而且學校、企業也在政府通報下提前做好相關安排,令學生、打工仔不必到打風當天才面對需要通勤的混亂。當損害被最小化,「樺加沙」的「威力」自然有所減弱。
最後,則是香港市民團結一心應對風災的態度。雖然香港不是第一日打風,但以往每逢颱風襲港,總少不免會出現各式各樣對政府部門的批評。但對於這次的「樺加沙」,絕大多數市民都點讚政府的提早部署,各界齊心協力築起安全防線,例如不同的地區力量主動協調社區資源,協助居民加固門窗、準備應急用品,並協調市面物資,以免出現糧食短缺。
周二下午,有母子在觀浪期間被巨浪捲走,最後由一對漁民父子第一時間駛船前往救人,岸上多名途人亦協助安撫受驚幼童。雖然這是個別事件,但這種挺身而出、見義勇為的精神,無疑是港人能夠保持臨危不亂的關鍵之一。
當然,抗災並不存在完美的應對方案。持續總結經驗,不斷優化應變能力,更好利用先進科技,進一步提升市面復原效率,是特區政府為應對「下一次樺加沙」必須開展的工作。唯有在抗災工作的頂層設計上也做好超前部署,香港在天災面前才能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