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為香港的未來寫下新篇章。施政報告採納了不少本人早前提交的建議,以及過去一直推動的建議,包括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推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發展、吸引更多國際和內地頂尖藥企落戶香港、放寬自資收生限制、推廣DSE國際認受性、推出嶄新通關模式、提升公營醫療體系等。
本人對新一份施政報告的評語是「守正創新 破繭成蝶」。施政報告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強及改革本港的基礎,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例如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要求部門首長切實履行領導責任,強化責任落實,有獨立調查小組及獨立調查機制評核高級公務員,讓部門領導發揮領導責任。
吸引頂尖藥企落戶
當中最令本人驚喜的是,施政報告提出減少外科專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10%;提升整體眼科服務,包括增設高流量日間白內障中心手術、增加專業人員培訓及引入創新藥物,為基層市民謀福祉,相信公營眼科服務的質量會有所提升。並且優化對癌症病人的服務,包括與國家癌症中心展開合作;強化癌症篩查技術,委託本地大學開展以AI協助肺癌篩查;透過增加基因及相關檢測服務,提升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以及運用癌症數據及生物資源促進腫瘤學研究,加快抗癌藥物及相關創新療法的研發轉化應用,同時加速創新抗癌藥按「1+」機制審批並評估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相信措施有助香港的癌症研究及防控工作。
本人一直致力推動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樞紐,是次施政報告有不少篇幅推動相關措施,例如提出吸引更多國際和內地頂尖藥企落戶香港,進行罕見病藥、高端腫瘤藥及先進療法製品等臨床試驗和治療。同時亦有參考本人過去提出的意見,包括推動大灣區內臨床數據標準化,構建真實世界數據平台,助力藥企更快將創新藥物推向內地和國際市場;提升患者招募及試驗啟動效率,並透過河套的「大灣區臨床試驗協作平台」,讓藥企在港深同步開展試驗。
本人一直倡議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創新藥可參考外國經驗,設「特別通道」加快審批,施政報告亦有所回應,將加快「1+」新藥審批機制,試行優先審批經醫院管理局建議能應對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創新藥。本人希望「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成立後,對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的創新藥都有「特別通道」加快審批流程。樂見施政報告在香港發展成國際醫療樞紐方面作出了詳盡的回應,期望「香港藥械監管中心」能全速成立,全速邁向「第一層審批」,推進香港成為醫藥研發基地,吸引全球頂尖創新企業和研發機構落戶香港,為香港提供一個新的「收入引擎」。
本人於去年7月及今年5月曾就「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及「跨境安老配套」在立法會提出口頭及書面質詢,期望特區政府能進一步公開相關資料,並提供更多便利措施。其後政府積極推動相關政策,包括推出綜援長者試驗計劃、分擔參加「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香港長者在國家基本醫療保障政策下須自付的部分醫療開支,以及持續擴展「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下的院舍數量。因此,參與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的長者數量有顯著提升,截至2025年4月底入住的香港長者人數亦由約去年7月的170人增加至約460人,增幅達1.7倍。
發展國際醫療樞紐
去年施政報告,本人建議內地進口貓狗抵港後的檢疫期由現時的120天縮減至30天,獲政府積極回應,今年6月,內地被納入第三A組別,檢疫期縮減至30日。今年提交了一系列的寵物政策,亦獲政府積極回應,將推動寵物餐廳友善政策。
在DSE國際化方面,本人提議讓DSE文憑試國際化,早前教育局局長在報章回應對開設國際版本的DSE中學文憑試持開放態度,需時構思執行細節,包括研發電子模式的考試。施政報告繼續擴展DSE國際認受性及吸引力,為DSE文憑試國際化打下基礎,相信未來仍然有機會推行。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與內外挑戰,新一份施政報告既承傳「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亦展現改革創新的決心。相信香港可以繼續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醫療創科領域開創新局,吸引頂尖藥企與科研機構落戶,推動臨床試驗與藥械研發,發展成為國際醫療樞紐。只要社會上下同心協力,香港定能破繭成蝶,繼續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打造醫療高地、創新高地、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產業高地,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亦為市民創造更健康、更優質的生活。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