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再現「斤變両」劏客藥店。一名內地客上月來港旅遊,到一間藥店選購手信,藥房店員訛稱一斤花旗參為680元,切片後變成680元一両,即使享有9折優惠,亦要9792元,收貴13倍。海關接到受害者舉報後立即展開調查行動,昨日拘捕一名27歲藥店男店員,涉嫌干犯《商品說明條例》中應用虛假商品說明的罪行。
海關高度關注不良營商手法誤導旅客的情況,一直有「放蛇」暗訪行動,另外設有快速行動隊處理旅客的緊急投訴,即時轉介予人員優先處理。國慶黃金周將至,訪港內地客將大幅上升,這也是不良商家的活躍高峰期,海關在加強執法及巡查的同時,亦要加強宣傳工作,在不同地方的旅遊熱點派發傳單,向旅客解釋消費者權益、如何投訴等。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海關執法及搜集情報的工作可以進一步提升。在一些社交媒體上,既有大量對香港景點的推介,也有不少對消費服務的投訴,相關部門可在這些社交平台上宣傳防詐信息,傳播比人手派發單張更廣泛,同時也可以在網上尋找有關投訴內容,主動跟進,提高執法的效率。
打擊欺客案件除了要加強執法,更要加強處罰。根據《商品說明條例》,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但事實上,不少判決缺少阻嚇力。譬如2023年,尖沙咀一間藥店的男店員在出售花旗參的過程中同樣玩弄「斤變両」把戲,最終僅被判200小時社會服務令,可說是不痛不癢,難怪類似案件一再發生。還有,店員涉嫌欺詐,藥店方面難道可以完全撇清責任?
欺詐旅客事件比例很低,但影響很壞,傳播很快。特別是在旅遊模式轉變、購物不再是重點的情況下,欺客事件只會進一步打擊旅客在港消費的信心,破壞的是整個業界的形象,影響的是整個香港的利益。過分仁慈的判決,只會成為對不法行為的變相鼓勵,唯有加重違法成本,才能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