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經濟思維/連續10季度增長說明了什麼?\宇 文

時間:2025-08-06 05:01:57來源:大公报

  香港第二季度GDP數據表現不俗,同比增長3.1%,高於市場預期的2.8%,更實現了連續10個季度的正增長。

  這是香港經濟走出低迷陰霾的有力體現,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展現出韌性復甦特點。香港經濟復甦是多重內外因素交織下的必然結果。

  首先是香港的全球自由貿易港定位。在特朗普政府挑起關稅戰、全球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香港憑藉零關稅、自由資金流動和高效物流體系,成為跨國資本和商品流動的「安全港」。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香港商品整體出口貨值同比增長12.5%,進口貨值亦增長12.6%,貿易逆差雖達1836億港元,但佔進口比例僅為7%,遠低於疫情前水平。這種「搶出口」效應的持續發酵,既反映了亞洲市場需求的強勁,也凸顯了香港在供應鏈調整中的樞紐地位。與此同時,全球資本對香港的信心顯著提升。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資額同比增長699%,達到1071億港元,位列全球首位。恒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超25%,凸顯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鞏固金融創科領域優勢

  其次是政府主動作為的政策支持。自2022年底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以來,香港已成功吸引80多家重點企業,帶來了500億港元的投資,創造了2萬個職位。這一成果在全球經濟疲軟、地緣政治風險高企的背景下尤為難得。德國巴斯夫等跨國企業更在香港設立亞太區總部,而不少科創企業在香港設立創新實驗室,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在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領域等創科領域的優勢。這些企業的入駐,不僅直接帶動了就業和稅收,更通過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為本地中小企業創造了新的市場空間。此外,香港在創新科技領域的投入初見成效。今年上半年,香港機器及設備投資同比增長17.5%,其中AI芯片、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成為新增長點。

  其三是內需市場出現回暖跡象。5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上升2.4%,結束了長達14個月的負增長周期。除了更多國內外旅客訪港外,房地產市場的回穩也令本地居民消費意欲回升。

  儘管香港經濟展現出強勁復甦勢頭,但潛在風險仍不容忽視。首先,雖然GDP連續10個季度增長,但各行各業感受不均,尤其在就業方面。如何通過職業再培訓和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就業」與「包容性增長」的平衡,將是未來政策制定的關鍵。

  其次,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仍可能衝擊復甦進程。美國關稅政策的反覆、地緣政治衝突的升級,以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轉向,都可能影響香港的出口和金融穩定。此外,如何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拓展新興市場(如中東、東盟)來維持貿易增長,仍是亟待解決的課題。

  上半年香港經濟復甦,本質上是一次「危機驅動的轉型」。在特朗普關稅戰、全球供應鏈重整、內地經濟轉型升級等多重挑戰下,香港通過強化自由貿易優勢、深化金融功能、推動科技創新,成功實現了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的轉變。然而,真正的考驗在於能否將這種短期復甦轉化為長期增長動力。

  仍需在三方面持續發力

  下半年乃至更長時間,香港仍需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一是深化「一國兩制」下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創科中心地位;二是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通過「港深科創走廊」「港珠澳大橋經濟帶」等載體,實現資源、技術和市場的深度融合;三是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通過不同的政策舉措,緩解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築牢社會基礎。

  香港經濟從連續10個季度的GDP增長,到招商引資創紀錄的成果,再到金融市場與消費市場的協同復甦,這座城市正以開放、創新和韌性回應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儘管前路仍有荊棘,但香港經濟強勁復甦已成難阻趨勢,香港經濟會越來越好。

  智庫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