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手持烏雞蛋合影。
贛中南的青山綠水間,飄盪着輕快紓緩的音樂,散落着一座座可拆卸移動的小屋,一群羽白如雪、冠似桑葚的珍禽正踱步林下。牠們是泰和烏雞,曾作為國禮走出國門,目前在粵港澳大灣區也建立了專供渠道,綜合產值達71.6億元(人民幣,下同),小小烏雞成鄉村振興的金鳳凰。
被當地農民笑稱「傻博士」的江西省泰和縣漢君雄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翔華是一名會計學博士,26年前從深圳來到鄉村創業,致力於提純護種,重振泰和烏雞品牌。他接受「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江西行」採訪團採訪時表示,泰和烏雞的價值是不必多言的,泰和烏雞的養殖模式又是不可複製的,這一行非常值得堅守。\大公報記者黃慧 實習記者王印威
烏雞是泰和的名片,泰和是烏雞的故鄉,泰和烏雞的品牌價值達40.60億元。2024年,全縣烏雞養殖量突破1220萬羽,其中種雞養殖規模達79.2萬羽,商品雞出欄量達到1036萬羽,銷售泰和烏雞蛋7200萬枚。泰和烏雞進入盒馬鮮生等高端市場,並且在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建立了專供渠道。
「傻博士」創業 為烏雞瘋狂
談及烏雞養殖業興衰對比,李翔華說,1978年,純種烏雞售價達28元/隻,相當於大學畢業生半月工資;1999年初到種雞場時,價格已暴跌至3元/隻。這是由於泰和烏雞因具有怕冷、怕熱、怕風、怕雨、易生病、生長慢等特點,而難以規模飼養,一旦離開原產地飼養,三代後其外貌特徵和內在品質均易產生變異、退化的情況。「當時的烏雞相貌醜陋,而且口感極差,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再吃第二口。這哪裏還是自己10多年前了解的泰和烏雞啊!」
出於好心,當地引進以色列白毛矮腳雞種,與泰和烏雞雜交成功。然而,雜交烏雞儘管改良了純種烏雞難飼養、生長周期長等短板,但有19種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脂質含量相對較低,如DHA、EPA。在泰和烏雞由盛轉衰的境遇下,李翔華看到了背後的商機,決定創業。創業之路布荊棘,彼時,伴隨雜交泰和烏雞的推廣,市面上已經鮮有純種泰和烏雞了。為了挑到比較好的雞種,李翔華以40元一隻的價格一次性購進了近4000隻。原來,在這些他自認為比較接近原種的雞種中,只有687隻可用,其餘只能以5元一隻的價格售出。首次試水,他虧損了10多萬元,他被當地農民笑稱「傻博士」。
歷經24代 品質達到最優
2002年,作為科學研究的載體,李翔華提純的泰和烏雞蛋搭乘「神舟三號」升入太空。自2015年以來,在中國家禽所和江西省農科院專家幫助下,公司通過實驗,摸索出一條無藥無抗飼養泰和烏雞道路,近8年來,800多次抽檢送樣,經過歐盟在上海的SGS檢測,合格率100%。現在,歷經26年24代提純復壯,目前原種泰和烏雞種群存欄5萬羽,泰和烏雞種雞純度創歷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