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日前發表新一份《香港營商環境報告》,全方位說明香港開放、安全、穩定、高效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更反映越來越多企業和人才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作為扎根香港的青年企業家,我親歷了香港商業生態近年來的諸多變遷。一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始終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命題,近年來香港在政府政策支持、各界產業升級、加強國際接軌等方面均展現出顯著優勢,以應對傳統產業轉型壓力與新興領域競爭加劇的挑戰。
近年香港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既得益於內部多項改革及政策的支持,亦少不得外部新形勢帶來的新機遇。例如去年開始推出的「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投入100億港元支持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等領域,通過提供研發補貼、稅收優惠等措施,降低企業創新成本,為多間企業將技術轉化為商業應用,使香港傳統製造業逐漸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以香港的珠寶製造業為例,過去以代工為主,利潤微薄。但近年來部分企業通過引入3D打印、智能設計等技術,開發個性化定製產品,同時結合香港的國際貿易優勢,拓展海外市場,實現了從「製造」到「智造」的跨越。
以貿易優勢整合產業鏈
據投資推廣署數據顯示,去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達14.5萬家,創歷史新高,其中科技企業佔比超三成,印證了政策對新興產業的吸引力;同時截至上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合共接獲近50萬宗申請,當中約33萬宗已獲批准,近22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數目遠超三年合共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多項數據證明,在政府積極推動創新,加上香港本身低稅率等優勢,這種「低稅率+高效率」的組合,成為吸引海內外人才企業的一大誘因。
與此同時,在國際政經形勢越趨複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全球自由貿易港的優勢愈發凸顯,憑藉無關稅、物流高效的特點,香港仍然是內地企業「走出去」和國際企業「引進來」的重要平台。同時,香港與52個稅務管轄區簽訂全面性協定,避免雙重課稅,也為跨國業務提供了法律保障,降低了企業的稅務風險。去年,香港資產管理規模達35.1萬億港元,同比增13%。無論是初創企業還是成熟企業,都能在香港的金融市場上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渠道,甚至不少企業將香港視為新的「安全港」,均讓香港作為全球金融樞紐的地位越趨穩固。
《香港營商環境報告》無疑粉碎了諸多美西方媒體的偏見和抹黑,但也要意識到,完善營商環境是一項持續性的大工程,要不斷吸引海內外人才企業落戶,不能就此停下腳步。儘管香港初創企業數量持續增長,但社會對創業的認知仍存在「高風險、低成功率」的偏見。比如說,當前香港零售品牌多以單店模式或輕資產運營為主,缺乏對產業鏈的深度整合。政府可考慮設立「品牌產業化基金」,支持企業向研發、生產、物流等環節延伸。例如可效仿河套合作區的「政產學研投」協同模式,鼓勵零售品牌與本地製造商合作,開發自有產品線,同時利用香港的國際貿易優勢,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加快與灣區規則銜接
香港「內聯外通」優勢在可見的將來會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因此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尤其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將是未來香港發展的關鍵。可考慮推動「香港品牌大灣區認證計劃」,允許符合標準的香港產品在大灣區享受稅收優惠與市場准入便利。同時,加強與前海、南沙等合作區的規則銜接,例如在數據跨境流動、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探索「一國兩制」下的創新機制。比如香港的美食產業若能在大灣區實現「香港風味+內地食材+全球銷售」的模式,將顯著提升產業競爭力。香港的美食品牌可與內地的農產品供應商合作,利用內地的優質食材,結合香港的烹飪技藝和品牌優勢,共同開發特色美食產品。同時,通過大灣區的市場渠道,將產品推向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實現互利共贏。
香港的營商環境正處於轉型關鍵期,政策紅利、產業升級與國際化布局為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作為青年企業家,我們既要看到挑戰,更要把握「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定位,通過品牌產業化與區域協作,將香港的「超級聯繫人」角色轉化為「價值創造者」。未來,香港必將在全球競爭中煥發新光彩,而我們這代人,正是書寫這一篇章的主力軍。
萬希泉鐘錶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行政總裁、香港千帆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