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關係/美歐達成貿易協議 特朗普「贏學」新範本?\宇文

時間:2025-08-01 05:01:57來源:大公报

  當地時間7月27日,美歐達成一項備受關注的貿易協議。根據協議,美國對歐盟輸美商品徵收15%的關稅,歐盟則承諾增加6000億美元對美投資、採購7500億美元美國能源產品,並購買數千億美元美國軍備。

  前有日本,後有歐盟,均以「以錢換稅」的方式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是否意味着特朗普「又贏了」?

  畢竟,美歐協議與此前美國與日本達成的貿易協定高度相似,且歐盟的讓步更為顯著:60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和7500億美元的能源採購規模,遠超日本。這種模式凸顯了美國通過關稅槓桿迫使合作夥伴在資本、能源和軍事領域深度綁定,從而鞏固自身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特朗普在協議公布後強調,15%的關稅是「公平的勝利」,而歐盟則試圖將協議描繪為「互利共贏」。然而,協議的細節揭示了其不對稱性。

  歐盟對美商品實施零關稅開放市場,而美國對歐盟商品的關稅仍維持在15%,且鋼鐵、鋁等關鍵行業的高關稅未作調整。這種「單邊讓利」的設計,本質上是美國將關稅作為財政工具,通過提高進口成本為國內產業爭取空間,同時利用關稅收入抵銷國內產業調整的陣痛。

  值得注意的是,協議中關於能源和軍事採購的條款,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對歐盟的資源控制。歐盟承諾採購7500億美元美國液化天然氣(LNG),這不僅削弱了其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也使美國得以通過能源出口擴大對歐洲的影響力。而軍備採購條款則直接服務於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利益。

  歐盟妥協付出巨大代價

  歐盟的妥協,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首先,15%的關稅對歐洲汽車、機械製造等關鍵行業構成直接衝擊。儘管美國承諾給予歐洲車企與日本同等的關稅待遇,但這一稅率仍高於歐盟對美商品的平均關稅水平(約10%),且遠超美國與英國達成的10%關稅。德國總理默茨雖對協議表示歡迎,但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批評該協議「嚴重失衡」,認為歐盟為換取「安全」而支付的代價過高。

  其次,歐盟的巨額投資和採購承諾,可能削弱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自主性。

  6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將流向美國芯片、製造業等領域,這雖有助於緩解美國對歐洲技術依賴的擔憂,但也可能加劇歐洲本土產業的空心化。而7500億美元的能源採購,則使歐盟在能源轉型中進一步依賴美國LNG,而非發展可再生能源或加強區域能源合作。

  美歐協議的達成,對全球貿易體系的影響是深遠的。首先,它加速了全球產業鏈的重整趨勢。特朗普在協議公布後立即轉向中國,暗示若中國不接受類似條件,美國將加徵關稅。這種「逐個擊破」的策略,欲使中國面臨更大的外部壓力。其次,協議為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有分析認為,2027年全球對美出口額可能下降46%,而美國出口額將增長12%。這一趨勢表明,美國通過關稅壁壘和「以錢換稅」模式,正在重塑全球貿易流向。墨西哥、加拿大等北美自由貿易夥伴可能受益於美國市場的開放,但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則可能因關稅壁壘而遭受更大衝擊。

  全球陷「以錢換稅」惡性循環

  美歐協議暫時緩解了貿易衝突,但其長期效果仍存疑。首先,協議的「不可持續性」問題突出。美國對歐盟商品徵收15%的關稅,短期內可為國內產業提供保護,但長期可能抑制進口需求並推高通脹。此外,歐盟的巨額投資和採購承諾,若未能轉化為實際產能或技術合作,可能淪為美國財政收入的來源,而非歐洲經濟的長期動力。

  其次,協議對全球治理的衝擊不容忽視。美歐通過雙邊談判繞開世界貿易組織機制,進一步削弱了多邊貿易體系的權威性。這種「強權即公理」的做法,可能引發其他國家效仿,導致貿易規則碎片化。英國已表示將施壓美國降低對其鋼鐵進口關稅,而韓國、印度等國也可能被迫捲入類似的談判漩渦。

  最後,協議的「示範效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國商務部長已表示,將在兩周內公布芯片關稅政策,並可能與更多國家達成類似協議。若這一模式成為常態,全球貿易將陷入「以錢換稅」的惡性循環,發展中國家可能被迫以犧牲主權和產業利益為代價換取市場准入,而發達國家則通過關稅和投資協議鞏固其主導地位。這也意味着,單邊主義的特朗普「贏學」將為全球樹立惡劣範本。

  美歐貿易協議的達成,是美國「以錢換稅」戰略的又一例證。通過高關稅和巨額投資承諾,美國成功將歐盟納入其經濟版圖,而歐盟的妥協則暴露了其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被動地位。這一協議不僅重塑了歐美經濟關係,也為全球貿易格局埋下深刻變革的種子。未來,如何在保護主義與多邊合作之間找到平衡,將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