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眾多內地電動車品牌進入香港市場,香港已領牌電動私家車的數量超過10.5萬輛,佔全港已領牌私家車數量的18.3%。如今在路面上,不僅電動私家轎車的數量增加,7人車等不同車型的電動車亦越來越多。可以說,香港電動車普及化已經邁入高速擴張的成熟發展期。筆者認為,政府可藉此機會,通過政策引導,以市場為主導的電動車經濟產業循環,從車輛充電、智能駕駛到電池回收,向世界展示電動車在大型都市的普及應用解決方案。
隨着充電動車的普及化,社會上對充電樁的需求越來越大。政府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香港已有近10萬個停車位備有充電的基礎設施,公共充電設施則超過1.1萬個,當中約有2000個屬快速及高速充電設施。為應對高速發展的電動私家車規模,政府亦將推出「高速充電樁鼓勵計劃」,資助私營機構安裝高速充電設施。
政府鼓勵私人市場增加高速充電樁的做法值得讚賞,亦可考慮積極扮演聯絡人角色,協助對接充電服務供應商與私人停車場營運者,將最新的各類快充技術介紹予私人市場。近期,內地電動車廠商、能源提供商不斷推出新的充電技術,進一步提升充電效率。現時已有充電技術可於5分鐘內為車輛增加400公里續航里程,幾乎達到「油電同速」程度。因此,政府不僅要扮演好這些新技術的推廣者,亦要關注新技術應用時可能遇到的障礙和限制,及時審視法規並優化相關政策和法例,讓香港成為新充電技術的先行者,發揮國際化優勢,提升示範作用。
而要發展電動車相關的新能源產業,則可圍繞兩方面進行。隨着電動車的普及,較舊型號的電動車開始退役。根據國際能源署推算,全球數以百萬計的電動車電池將於2025年左右陸續退役,至2030年全球每年會有780萬公噸電動車電池報廢。
電動汽車雖沒有碳排放,但電池中確有多種有害物質。若隨意丟棄,勢必對環境造成污染。但另一方面,電池中有大量的鋰、鈷、鎳等稀有礦產,若能做到有效回收,無論是再用於電動車電池製造,抑或其他產業,都將成為國家發展相關科技的戰略資源。這也是電池回收產業成為各國、各地區重點關注的戰略產業之原因。
制訂電池零碳循環目標
特區政府早前表示,香港首個具規模的電動車充電池回收設施已進駐屯門環保園,預計可於2026年開始運作。現時政府是以「市場營運模式」推行生產者責任計劃,推動電池回收產業發展。目前已有多間環保企業,展開電池回收業務。筆者認為,未來政府一方面可在創科研發方面,重點鼓勵電池回收技術的研發,推動研發更清潔、更高回收率的技術以助力行業發展。另外,政府亦可以制訂落實香港電動車電池零碳循環的目標,即在未來實現不需要再開採新的礦石,利用回收電池所得的礦石資源,便可滿足香港電動車電池製造的需求。屆時,電動車電池成為完全循環適用原材料的製造品,從而達至真正的零碳循環。
除此之外,智能駕駛亦是電動車發展的重點領域。香港在這一方面起步很早,2017年便推行自動駕駛車輛試驗計劃,但至今香港的自動駕駛應用仍處於試行階段。事實上,對於勞動力成本較高的發達城市,均對自動駕駛技術有着較高的期待。香港作為在法律法規、應用場景與世界不少高密度城市相似的國際大都會,可通過加快應用技術,成為推廣智能駕駛技術的先行城市。
香港電動車產業發展已邁入規模化擴張階段,政府可通過加快建設充電基建、推動發展電池回收產業、推廣智能駕駛技術應用,形成可持續的電動車產業生態鏈。這不僅可為香港自身經濟向着多元化轉型提供新可能,亦可以香港為模板,為世界其他高密度城市,提供可複製的完整綠色交通解決方案。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