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財務委員會上周再次審議沙田T4公路工程撥款申請,最終以61票贊成、3票反對、12票棄權通過相關撥款申請。T4公路對區內交通紓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於工程造價高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憂慮。一條解決區內交通問題的幹道造價便需要逾68億元,令人不得不思考未來多個大型發展規劃的上馬,政府財政如何應付如此龐大的工程開支。
影響科創企業來港決定
根據《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3》的數據,香港的建造成本在全球排名第八,在亞洲高居首位。而與鄰近的新加坡比較,香港工程成本更是高出約5成。隨着未來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填海等超大型工程上馬,政府庫房將面臨更大的財政壓力,有估算指未來每年工務工程開支將高達1200億元。長期居高不下的建築成本,無疑對香港下一步產業多元化的轉化目標,構成巨大障礙。
政府及社會各界將創新科技視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特區政府不遺餘力展開企業、人才的引進工作,期望為香港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力。而香港在多個方面所具備的獨特優勢,確實令企業和人才對來港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同時,如何處理在港發展的成本問題,成為這些企業和個人考慮來港發展時的主要擔憂。對於企業而言,無論是在港建立研發中心,製造工廠還是辦公設施,香港高昂的建造成本都影響他們做出決定的步伐。
如今作為科技創新高地的美國硅谷,早年憑藉運營成本低於紐約等大都會的優勢,吸引眾多創科企業前往,形成了以IT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但近年來,隨着硅谷的運營成本不斷攀升,亦有越來越多大型科企撤出硅谷。從硅谷的例子可見,香港「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規劃無疑有着成功先例,而如何減低建造成本,便是實現這一差異發展的關鍵因素。
香港的工程建造除了開支昂貴,進度緩慢亦是社會多有詬病的一大問題。動輒以年計的工程審批時間,令不少有意來港發展的創科企業望而卻步。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個領域的創新企業無不渴望先人一步,以便於市場搶佔先機。如今在國際市場頗具競爭力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便是在政府、企業和市場的合力推動下,成功抓住了過去10年的發展黃金期,令一批批新能源汽車初創企業脫穎而出,更催生出眾多圍繞該產業鏈的創新科技技術。
為了幫助企業把握發展機遇,內地政府更可謂是竭盡所能。特斯拉於上海建成的超級工廠,僅用一年時間便從一片荒地,搖身一變成為每周可以生產3000輛汽車的全自動化製造工廠。從官方披露的時間顯示,從特斯拉與上海市政府簽訂投資協議,到批出工廠的施工許可證,過程僅用時5個月。正是這樣的中國效率,造就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蓬勃發展。
反觀香港,根據香港建築師學會的調查,香港建築師僅27%的時間用於建築設計,而34%的時間用於處理政府的審批程序。冗長而繁複的審批流程,不僅令發展的黃金時間流逝,亦令企業需要付出額外的高昂成本處理審批事宜。
善用科技精簡審批程序
就連香港自身的例子,亦充分說明精簡審批程序的重要性。上世紀80年代,香港規劃發展多個新市鎮。而當時的計劃是由拓展署一個部門「一手抓」,負責從規劃、可行性研究到建設的所有工作,大幅減少了中間環節。
故此,香港下一階段的發展,需要特區政府進一步探索精簡、整合審批流程的可能性。政府可將工程規劃階段、設計階段和建造階段的審批工作進一步整合銜接,盡量運用資訊科技手段,打造電子化的一站式審批平台,在減低申請方負擔的同時,亦便於政府各部門間共享資訊。除此之外,「以結果為目標」的本屆特區政府,亦可為各審批部門設立關鍵績效,評估其審批有關工程的平均時間,並訂立審批時限,進一步壓縮工程審批的流程。
正在步入由治及興關鍵階段的香港,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壓縮工程開支和時間成本,無疑將成為香港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在這一過程中,特區政府不僅是城市建設的「指揮者」和「監督者」,更要發揮「促成者」和「服務者」的角色,與創新科技企業和個人一道,為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提供積極誘因。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