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前遭遇世紀暴雨,降雨量更創下139年來最高紀錄,是名副其實的百年一遇災情。香港有超過4000公里長的雨水及污水渠道,當中不少地區的渠道系統已使用超過30年,日久失修之下加上城市發展,都削弱了香港應對雨災能力,在暴雨之下全港多處出現嚴重水浸及山泥傾瀉,最嚴重之時全港交通幾乎癱瘓,對香港造成了嚴重及廣泛的破壞。
對於這次災情,特區政府已經全力出動救災抗災。另一方面,既要看到大暴雨本身就較難預測,就算多先進的國家和地區都難以完全預防及應對,但同時也要看到香港現時抗災機制確實存在可改進之處,包括天文台只有一般情況下的暴雨警告,而沒有「極端情況」下的警告機制。
在面對百年一遇的災情時,香港如何升級應對措施,加快發送警告信息,如何強化各種災害預警機制,尤其是汲取內地防災系統的經驗,加強抗災能力,這些都應該不斷檢討完善。
愛國愛港社團站在抗災最前線
世紀暴雨沖毀道路,淹浸商場、港鐵站,街道和停車場車輛被浸泡在洪水當中。雨災之下,抗災救人是壓倒一切的任務,行政長官在災情發生後宣布啟動公務員「動員機制」,動員200多名公務員協助應對災情及各項善後工作;渠務署、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等相關部門人員更是徹夜採取相應行動;各個紀律部隊不畏危險,暴雨中搶險救人。這些都反映了特區政府的效能和動員能力,顯示了香港公務員隊伍的質素,更體現了特區政府的地區治理能力。各區「關愛隊」、各區民政署、各地區組織及不同社團都積極參與抗災工作,主動到地區上清理渠道雜物,移除障礙物,盡快恢復道路交通。
這場暴雨不但時間長,而且影響面極廣,單是清理道路垃圾已經涉及大量的工作,特區政府就算如何「動員」,紀律部隊就算如何夜以繼日的奮戰,人數就是那麼多,面對全港性災情,面對各種善後工作,只依靠特區政府是不可能的。
政府成立「關愛隊」,其中一個目的就是配合政府應對各種極端情況,補政府不足,加強對市民支援。香港近期接連遭遇風災雨災,正是對特區政府治理的一個考驗,雖然當中仍有需要改善加強的地方,但各區「關愛隊」、各個地區組織在抗災救人確實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這反映了愛國愛港社團,正在不斷轉型,着力加強地區治理的力量,以實際行動為民辦事、助民解困,為市民帶來更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香港的社團和地區組織在災情中勇於擔當、主動到最前線支援市民,為香港的救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得到了社會的肯定。
然而,在各界全力抗災救人之時,一直聲稱自己重視地區、對居民不離不棄的人卻全線失蹤。例如有些政黨在災情中除了批評、「抽水」之外,卻沒有見到他們的區議員、社區幹事主動出來協助清理垃圾、支援居民。也有些組織在這場世紀暴雨中儼然成為「觀眾」,在網上日夜發聲,不斷質疑政府的救災工作,但在地區上卻毫無作為,長期失蹤。或者,他們可能以安全為由而卻步,認為在暴雨之下出來會造成危險;又或是他們認為自己已非區議員,沒有責任出來做事。
對於前者,人身安全固然重要,但在暴雨過後一些所謂「民主派」區議員為什麼仍不出來?而且他們不是現在「潛水」,而是這幾年都棄地區於不顧。這說明所謂安全問題只是不作為的藉口。
至於無議席不做事,更暴露這些人的真實嘴臉。不要忘記,現在出來抗災救人的愛國愛港人士,絕大部分都不是區議員,他們只是自發義務參與抗災救人工作,愛國愛港人士從來不會因為沒有議席而不為社區出力。而聲稱不會放棄社區的一些人,在居民最需要他們幫忙的時候全部不見人,在地區治理上完全缺席,這就是地區工作?這就是扎根地區?
證完善地區治理的必要性
更有甚者,一些反中亂港分子更加心理扭曲,冷嘲熱諷、借題發揮,甚至嘲笑搶險善後的工作人員,就如今次雨災的重災區之一的黃大仙,有前區議員不但沒有關心當區居民,反而在社交媒體發表「冷血言論」,有關言論隨即被網民鬧爆「無人性」。同時,還有反中亂港組織製作各種涼薄「改圖」,借災情「抽水」,不但對於冒險救災善後的人沒有一絲尊重,對廣大受影響的居民更是「傷口上灑鹽」。
這些人不少曾經出任區議員,他們能夠勝選本身已經說明了完善地區治理架構和重塑區議會有其必要性,若這些人繼續留在區議會,只會對地區造成破壞而不會對居民有任何的幫助。
反中亂港分子在災情上的所作所為,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充分暴露其真面目和本質,這些人根本不是全心服務市民,根本不重視地區工作,他們關心的只是議席和利益,只想利用區議會作為對抗政府的平台。試想,如果這些人今日還在區議會,地區治理是一個什麼的樣子?完善地區治理架構、重塑區議會的重要性,正在於此。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