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社評/私有化恒生銀行彰顯對香港長遠信心

時間:2025-10-10 05:01:25來源:大公报

  滙豐控股及恒生銀行昨日發布聯合公告,滙控建議以每股155元將恒生銀行私有化,涉資逾千億元。消息刺激之下,恒生股價昨日勁升3成。滙控和恒生都是恒生指數成份股,滙控將恒生銀行私有化,引起多方關注,但市場普遍認為,此舉不僅無損香港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反而有助強化各界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未來發展的信心。

  恒生銀行創建於1933年,近百年發展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1965年,香港發生大型銀行危機,恒生等華資銀行面臨擠提風潮,最終滙控以5100萬元代價收購恒生銀行51%的控股權,後來股權增至63%。事實證明,滙控入股是一次極有遠見的投資。1972年,恒生銀行成為戰後本港首家上市的銀行,掛牌首日市值增至16.5億元。滙控入股僅僅7年,賬面回報近10倍。迄至昨日,恒生銀行市值逾2800億元,意味着滙控的投資在60年間的回報率達到數千倍之巨。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但的確有驚人相似之處。恒生銀行近年陷入壞賬增加的風波。大環境是香港經濟轉型,樓市下跌,恒生銀行受到商業房地產貸款質素惡化的拖累,今年6月底的不良貸款比率為6.69%,較去年底有所上升。今年上半年的信貸減值為250億元,「具風險貸款」達660億元。據恒生銀行中期業績公告,該行6月份的總減值貸款為550億元。月前有報道指出,滙控要求恒生銀行出售235億元房地產壞賬。

  滙控從要求恒生出售壞賬,到現在提出將對方私有化,顯然是全盤權衡過利害得失。滙控行政總裁艾橋智解釋,私有化恒生銀行是促進增長的投資,30%溢價是非常可觀、具吸引力的報價,展現滙控集團對香港前景的信心,與恒生銀行的壞賬情況無關。

  市場對滙控的舉動持正面態度,分析私有化恒生銀行有多個「好處」。首先是價值重估與資產優化。當公司股價被市場長期低估,或其賬上擁有大量未被充分認可的資產時,若大股東對公司長期前景抱持信心,就可能將其私有化。就恒生銀行而言,在今年港股牛氣沖天之際,恒生股價表現遜於大市,說是市值被低估有其理據。再說,市場普遍相信香港樓市已經觸底,壞賬惡化的概率不高,滙控此時提出將恒生私有化,顯然是看好其未來的表現。

  其次,恒生銀行變成私人公司後,不再受制於上市規則、嚴格監管和眾多股東意見的掣肘,決策流程簡化,有助提升營運的靈活性。其三,私有化後,不再需要按季、按半年公布業績,免卻相關成本,企業可專注長期發展,不受短期股價波動的影響。其四,私人公司毋須公布敏感的財務數據和業務細節,保守商業秘密,有利於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中保持自身的競爭優勢。

  滙控由上海外灘發跡,與香港一起成長。不管國際市場風雲如何變幻,在香港與內地的業務始終是滙控最賺錢的資產。滙控是得益於中國而茁壯成長的跨國大機構,滙控建議私有化恒生銀行的舉動,再次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看好香港與內地的積極信號。

  恒生銀行私有化計劃是香港金融發展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正如滙控指出,今次計劃代表對香港市場的一筆重大投資,標誌着滙控堅信香港將繼續發揮作為領先國際金融中心,以及連接國際市場與內地的「超級聯繫人」角色。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則指出,滙控集團向政府表示會繼續加大在香港及區內投資,今次私有化是整合滙控架構及資源,以提升營運效率與績效。在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推動下,預計此次私有化將順利完成,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的步伐不僅不會受阻,反而會不斷加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