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強颱風「樺加沙」橫掃香港期間,儘管颱風破壞力驚人,但香港沒有發生重大人命傷亡事故,整個城市運作井然有序,安然度過了今次考驗。成功非偶然,這是在特區政府超前部署、沉着應對及市民自覺配合下通力合作的結果,彰顯了香港這座城市強大抵禦風浪的實力,也是以實際行動展示「愛國者治港」新階段之下的良政善治新面貌。
「樺加沙」是今年的第二個十號風球,更有「風王」之稱。天文台表示,其中心附近最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30公里,是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最強的熱帶氣旋,也是天文台自1950年有紀錄以來南海區域第二強的熱帶氣旋。「樺加沙」昨晨最接近本港期間,中心風力達到每小時195公里,高於2018年「山竹」的每小時175公里。將軍澳和杏花邨等低窪地帶被湧浪所淹沒,富麗敦海洋公園酒店大堂玻璃在巨浪前面不堪一擊,都在說明風暴的超強威力。
但任憑「樺加沙」如何肆虐,全港塌樹報告、受傷人數以及水浸個案都大幅低於以前的同級別颱風,這充分證明特區政府的提前預警、提前部署發揮了效力。行政長官李家超要求保安局提早啟動緊急事故控制中心,各區臨時庇護中心提前啟用,渠務、消防、警方、民政等各相關部門各就各位,10部「龍吸水」機器人提前到位,政府更密切監察市面情況,研判是否啟動「全政府動員」機制。也就是說,遠在颱風殺到之前,香港已準備就緒,嚴陣以待,構建了全方位防災體系。
戰颱風期間,各抗災隊伍通力合作,展現了強大執行力。哪裏有塌樹,消防員就立即趕到哪裏,迅速清理路障;哪裏有水浸,各部門就快速行動,排除水患;哪裏有市民受傷,救援人員就及時趕至,將傷者送院治理。哪裏有風險就衝向哪裏的還有電力等基礎設施的維護人員等,正是這些人不顧個人安危、堅守崗位,保障了颱風期間的信息暢通和城市安全運轉。另一方面,大多數市民在颱風期間不外出,有力配合了政府的抗災工作,構成了全城抗災一盤棋的生動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和人工智能在抗風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天文台利用AI技術配合超級電腦,更精確把握颱風路徑力度;渠務署透過AI技術第一時間發現水浸地點,及時處理積水;「龍吸水」機器人功能強大,本身就是科技成果。施政報告強調要加強AI及科技應用,今次的抗風實踐成為科技應用的重要場景,體現了政府的帶頭作用。
每一場颱風都是對城市的治理水平、動員能力及執行效率的檢驗,今次戰颱風有不少成功經驗值得總結,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需要完善。比如,因為塌樹拖延了港鐵東鐵綫的恢復時間,提醒政府推動城市綠化時需要科學種樹,在交通幹道附近盡量避免種植那些會長出巨大樹冠、難抵風力的樹木;比如,有酒店被巨浪擊破玻璃門,反映私人企業需要加強防災意識和裝備,政府也要考慮是否優化建築條例,加強防災應變能力;又比如,少數人漠視風險追風逐浪,更有家長帶孩子蹈入險境,顯示加強防災教育的重要性。
「樺加沙」來勢洶洶,但在全港萬眾一心防禦下未能對香港造成巨大破壞,彰顯出香港應對重大突發事件的能力。如今颱風已經遠去,城市恢復了平時節奏,但這並不代表風險已全部排除。未來幾日或再有樹木倒塌,吸滿了雨水的山體也有滑坡風險,有關部門要加強巡查維修,排除隱患,將相關工作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