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旗下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與華潤物流、GKE合作、位於西九龍的交割倉昨日舉行揭牌儀式,這是香港建立大宗商品交易圈的重要一步。在國際地緣政治深度重塑全球貿易格局之際,香港強化在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地位,不僅能提升金融中心競爭力,更能促進內地客戶與國際市場的連結,及提升人民幣的國際話語權,這是香港發揮獨特優勢、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又一生動體現。
作為全球製造業中心的中國內地,也是全球最大的金屬生產及消費地,但定價權相對薄弱,主要受制於國際市場供需、美元匯率以及國際貿易規則等因素的影響。隨着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化,全球產業鏈及供應鏈重組,對穩定的金屬供應構成更嚴峻挑戰。強化中國對金屬等大宗商品交易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保障相關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可謂是當務之急。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在服務國家對大宗商品交易戰略需求方面可以發揮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十多年前,港交所收購了歷史悠久的倫敦金屬交易所,這是港交所首次進軍大宗商品交易圈,其中三成交易與中國內地有關。倫敦金屬交易所近年發展勢頭良好,去年推出新的電子交易平台,今年初將香港納入為其全球倉庫網絡內的許可交付地點。在香港設立交割倉也是一項重要改革舉措,不僅有助於降低內地金屬用家的交割成本,也可以吸引更多企業加入香港的大宗商品交易產業鏈,參與市場建設。
倫敦金屬交易所已在香港批准了8個認可倉庫。其中,位於長沙灣潤發碼頭的交割倉於上月中旬開業,主要承載銅、鋁、鎳及鋅等金屬,很快已經完全爆滿,既反映內地市場對相關金屬需求之殷切,也體現香港交割倉運作之高效率。華潤物流方面表示,有關碼頭正規劃第一期擴容,在現有1萬平方呎的基礎上,擴大至3萬平方呎,大約一年可建成。作為交割倉用家之一的江西銅則強調香港倉為他們帶來了方便,未來會經常使用。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建設「大宗商品交易生態圈」的願景,交割倉啟用標誌着香港構建大宗商品交易圈走出了關鍵一步,意義重大。過去,內地企業依賴新加坡等海外交割倉,由於與內地製造基地距離遙遠,物流成本較高,也存在地緣政治風險。香港作為中國南大門,且擁有世界一流、高效便捷的物流體系,在港設立交割倉,讓內地企業與倫敦金屬交易所更好地連結,大幅降低了參與國際金屬交易的成本。金屬在香港交割,也有助於推動大宗商品以人民幣計價與結算,引領市場變革,提升人民幣在國際金屬交易中的使用和話語權,增強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
香港交割倉發揮「儲備點」和「穩定器」的功能,提升金屬資源在區內穩定供應的韌性,也彰顯了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自由港,可有效緩解國際地緣政治對內地企業的衝擊。同樣重要的是,有關合作還能促進香港金融與物流的合作,帶動第三方服務與海運保險、仲裁服務等,而金屬期貨、對沖和相關衍生工具以及跨境結算服務的推出,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注入新動能。
鑒於內地是全球許多大宗商品的最大生產地和消費地,香港在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圈方面前景廣闊,推動香港成立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正是其中之一,特區政府年內將公布有關方案。這一事實再次證明,抓住國家發展的歷史機遇,發揮好自身所長、貢獻國家所需,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將不斷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