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昨日起將「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基本藥物名單由59項擴大至114項,為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提供更多藥物選擇,以更好照顧計劃參加者的臨床用藥需要,受到各方充分肯定。鑒於香港人口老化加劇,慢病治療的需求不斷上升,各界殷切希望特區政府再接再厲,持續優化慢病共治計劃,吸引更多市民及家庭醫生參與,加快完善基層醫療。
特區政府於2023年底推出慢病共治計劃,資助45歲或以上未曾確診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市場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壓篩查服務,以達至「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計劃實施至今超過一年半,已有14萬市民參與計劃,其中8萬人完成篩查,40%驗出患有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病。特區政府原本預期在3年內吸引20萬市民參與計劃,但根據目前的進度來看,可能用不了3年就能達標,這反映有關計劃受到社會歡迎。
慢病共治計劃惠及各階層,計劃推出後反應勝過預期,最根本的原因是管用,能幫到有需要的市民。首先,政府為計劃參與者提供篩查費用;其次,參與者確診患有慢性病後,可自由選擇參與計劃的家庭醫生跟進,基本藥物免費,且政府以補貼的方式與參與者共同支付診金,減輕參與者負擔;其三,慢病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由開始時的糖尿病、高血壓,擴大到如今的「三高全覆蓋」,以及治療偶發性疾病;其四,計劃下免費提供的基本藥物名單也在不斷增加,由最初的43項藥物增至59項,進而倍增至144項。
新增的藥物共55項,包括抗抑鬱藥,用於治療乙肝、骨質疏鬆及甲狀腺疾病藥物。這些都是人口老化下的常見病症。此外,藥物名單亦增加了更多針對偶發性疾病相關健康問題的藥物,如紓緩哮喘和痛風、緩解噁心和眩暈的藥物。如此一來,為家庭醫生提供更多的彈性,更切合參與者的臨床需求。
與之相應的是,特區政府對公共醫療的投入持續增加。在香港連續多年財赤、特區政府需要想方設法開源節流之下,對慢性病者的支持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持續提升,這是「人民至上」的具體體現。
但另一方面,以香港總人口750萬、年齡中位數超過46歲計,全港合資格參與計劃的市民多達數百萬,但目前參與者的比例不足半成。近日有調查顯示,在受訪者之中,約50%未曾聽聞慢病共治計劃,反映有關計劃推廣不足。特區政府、醫療機構固然需要擴大宣傳,區議會、關愛隊等地區組織也要發揮好自身龐大的社區網絡功能,鼓勵更多市民參與。
也有市民表示參加計劃後2個月才約到醫生,這反映該計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參與的家庭醫生不多,未能匹配參與市民的數量,影響了慢病共治的效率。根據醫委會統計,全港共有逾16000名註冊醫生,其中約一半私家執業,但參與家庭醫生計劃的只有約500多名,社區覆蓋面嚴重不足。特區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誘因,鼓勵更多醫生參加進來。
香港公立醫院以一半的醫生人手照顧了九成病人,「十個茶煲七個蓋」問題備受詬病,成為公共醫療的難治之症。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完善基層醫療體系,讓分布在全港社區的家庭醫生就近照顧大部分病人的需要。慢病共治正是完善基層治療體系的一部分,也是試金石。特區政府和有關部門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增加投入,優化計劃,吸引更多市民及醫生參與,不斷檢視及增加藥物名單正是積極有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