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人工智能(AI)競爭激烈,許多硅谷頂尖研究員和高管每周工作80至100小時。\路透社
隨着人工智能(AI)「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硅谷一些最大的AI實驗室裏,頂尖研究人員和高管們如今「內捲」嚴重──他們每周的工作時間常常達到了80至100小時。多位頂級研究人員將這種氛圍比作打仗。市場競爭與AI技術的爆發式迭代,正在不斷壓縮研發周期,也讓整個產業被迫在極限狀態中疾馳前進。
【大公報訊】微軟、Anthropic、谷歌、Meta、蘋果和OpenAI等硅谷科企的高層與研究人員近期在接受採訪時均表示,他們面臨着無休止的工作,為了開發具備超人類智能的系統,不得不與看似永無止境的技術挑戰賽跑。在硅谷各大人工智能(AI)實驗室內部,頂尖研究人員與高管普遍維持每周80至100小時的工作強度。多位頂尖研究人員甚至將當前處境比喻為「戰爭狀態」。
谷歌DeepMind研究員馬德哈維.塞瓦克近期坦言:「每個人都在不停地工作,強度極高,似乎看不到終點。」知情人士透露,部分AI初創公司甚至在僱傭合約中明確要求每周工作80小時以上。
AI的浪潮正以幾何級速度推進,甚至「996(早9點至晚9點、每周六天)」的工作狀態已經不再足夠,「002」成了硅谷新常態,即從午夜至次日午夜全天候待命,周末僅有兩小時休息時間。
「002」工作制成為常態
研究人員透露,在模型研發與產品攻堅的關鍵階段,科技公司的工作強度往往突破常規,熟悉的「996」模式便不再適用。這種高強度工作模式主要集中在各企業的核心團隊。他們肩負着改進核心AI模型、將尖端技術轉化為新產品的重任,常常在深夜繼續攻堅。
微軟AI體驗首席產品官阿帕爾納.琴納普拉加達指出,雖然她親歷過科技業多次重大轉型,但本輪AI浪潮的緊迫性截然不同。她對比歷史經驗表示:「無論是20世紀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還是iPhone引發的移動互聯網變革,技術普及周期往往長達十年以上。然而,在AI領域,僅僅幾年時間,財富500強企業中就有90%已經在採用AI產品。」
這種技術轉化周期的急劇壓縮無疑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儘管多數人坦言快速的工作節奏令人身心俱疲,也有從業者同時強調這是「自主選擇」。這些頂尖AI從業者本身也有着他們的「職業追求」,他們主動「內捲」的動力源自於與競爭對手的激烈對抗,以及對新模型可能性的探索渴望。正如谷歌研究員塞瓦克所言:「當靈感不斷湧現,而你又深知這是在和時間賽跑時,自然不願放過任何創新可能。」
被批過度美化加班文化
為適應這種近乎全天候的工作狀態,硅谷企業甚至推出「配套措施」。在Meta負責開發核心AI模型的TBD Lab,招募的新員工就在Meta創辦人朱克伯格辦公桌的附近辦公。舊金山AI新創公司Sonatic為首批員工提供包括免費住宿、送餐津貼甚至約會平台會員在內的全套福利,但對應的是要求員工每周7天到崗。人才匹配平台Mercor在招聘啟事中,明確要求應徵者必須接受每周六天工作制,並標註「此要求不容協商」。
當硅谷沉浸在高強度工作的狂熱中,資深創業者指出,過度美化加班文化最終將導致工作倦怠,並嚴重限制企業的人才儲備,因為經驗更豐富的員工可能不太願意無休止地工作。
風險投資公司MenloVentures合夥人迪迪.達斯直指問題核心:「超長時間工作往往滋生更多延誤,而非提升效率。」他觀察到,推崇這種工作模式的多為年輕創始人,「他們尚未領悟,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每周工作40至50小時的產出,往往遠超那些工作80小時的人。」
工作管理平台公司Wrike的創始人安德魯.菲列夫直言,硅谷對「每周100小時工作制」的迷戀實為「自我毀滅」。「創業是一場馬拉松,而非短跑。」他強調,「長期維持這種工作強度根本不可持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