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特朗普9月30日在白宮簽署行政令時,一名小童在旁邊打哈欠。\路透社;下圖:美聯邦僱員9月30日在國會山示威,抗議政府關門。\美聯社
當地時間1日凌晨0時,美國聯邦政府時隔近7年再度停擺。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估計,此次政府關門,將導致約75萬名聯邦員工被迫休無薪假,每日人事成本高達4億美元(約31億港元);部分公共服務可能被暫停或延遲,經濟數據發布也將受到影響。雖然政府關門不是新鮮事,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放話稱,要永久解僱那些崗位未獲得資金支持的「非必要」聯邦僱員,恐對經濟、就業等領域工作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大公報訊】當地時間9月30日,美國參議院就一項臨時撥款法案進行投票,該法案試圖確保政府運作維持至11月21日,但最終未獲通過。民主黨要求加強醫保相關福利,訴求包括延長即將於年底到期的《平價醫療法案》加強型補貼等。共和黨對此表示反對。
各機構須制定裁員計劃
參眾兩院的民主黨領袖表示,兩黨仍存極大分歧,並稱「倘若政府關門,就是因為共和黨選擇讓政府停擺,傷害美國人民」。特朗普則批評民主黨想提供醫療保險給非法移民,讓更多非法移民湧入美國。
根據已安排的投票日程,參議院共和黨人決定1日當天再次就共和黨提出的臨時撥款法案進行程序性投票,本次會期可持續至3日或4日,而2日將休會。眾議院本周則不舉行會議。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在致各機構的一封信中表示,目前尚不清楚「民主黨人會維持其站不住腳的立場多久,這使得政府停擺的持續時間難以預測」。
受政府關門影響,開展科學研究、客戶服務及其他「非必要」活動的聯邦機構將關閉,軍隊、邊境警衛隊及其他從事「必要」工作的人員將繼續在崗,但在國會解決此次僵局之前,這些人員也無法獲得薪資。
數百萬低收入家庭的食品券及能源補貼可能延遲發放;疾控中心、食品與藥品監管局的日常更新藥品審批速度也會放慢;多地博物館、國家公園等可能關閉或縮短開放時間。
美國各大航空公司警告稱,政府停擺可能導致航班延誤。勞工部則表示,將不再發布月度失業率報告。小企業管理局稱,將暫停審批貸款。環境保護局也表示,將暫停部分污染清理工作。
護照、綠卡、簽證等證件辦理時間可能延長。美國駐港澳總領事館1日在社交網站發文,稱由於聯邦政府撥款中斷,除非有緊急安全資訊需要發布,否則其Facebook賬號將不會定期更新。
值得關注的是,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已要求各機構制定裁員計劃,而不是像以往政府停擺時那樣簡單地讓他們休假。今年以來,已有30萬名聯邦機構工作人員被迫離職。
黨爭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特朗普9月30日表示:「我們最不想做的就是(政府)關門,但是(政府)關門也能帶來很多好處。我們可以擺脫很多我們不想要的東西,而這些都是民主黨的東西。」他還指責民主黨「不吸取教訓」,因此他「別無選擇」。網友稱特朗普的言論「瘋狂」,「他(特朗普)希望政府關門,這樣他就可以懲罰美國公民」。
政府關門幾乎成了華盛頓政治的一種年度戲碼,尤其隨着黨派極化加劇,國會通過年度預算的難度不斷增加。預算審批本應是檢驗政府治理能力的常規程序,已徹底淪為黨派鬥爭最激烈的角鬥場。
自1981年以來,美國政府停擺15次,最近一次、也是歷時最長的一次停擺發生在2018年年底至2019年年初,特朗普第一任期內,民主黨反對特朗普提出的美墨邊境牆項目撥款,兩黨在移民問題上爭鬥不休,導致政府關門35天。
評論指,聯邦政府的周期性「停擺」,深刻揭示了美國當下從權力分立走向權力對立,從程序正義異化為程序癱瘓的治理困境。當黨爭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當「否決政治」成為常態,當制度設計的制衡演變為制約,政府「停擺」便從例外變成了「新常態」。過去數十年,美國社會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激化的種族矛盾以及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共同撕裂了社會共識的基礎,也為兩黨走向極端對抗提供了土壤。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停擺』傳遞出美國政府功能失調的不安信號,而這種信號可能成為新常態。」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