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在網上喝「湯」\胡一峰

時間:2025-10-01 05:02:58來源:大公报

  大部分時候,湯,是個好東西。按照傳統養生家或美食家的說法,菜餚的所有營養都在湯裏。故而,凡滷肉舖,必以老湯為標榜,有的甚至號稱百年老湯。北方人吃餃子、吃麵,講究喝一碗煮餃子、煮麵的湯,原湯化原食,被認為是最好的搭子。而在我南方老家,熱熱乎乎的湯泡飯,舒心暖胃,亦是從小吃到大的家常美味。

  網絡文化裏的「湯」,形象就不那麼美好了。不知從何時起,「雞湯」,不再是營養豐富、滋味鮮美的食物,而是虛情假意的關心、似是而非的哲理,又衍生出雞湯文、雞湯劇、雞湯文案,甚至毒雞湯。歷史學家說,今天的麵條即古代的「湯餅」。而「餅」的網絡形象也不比「湯」好到哪裏去,它是無法兌現的承諾甚至欺騙的代名詞。對於不少打工人而言,吃「大餅」就「雞湯」,成了厭煩而逃不開的日常。

  最近,「湯」族又添新品,是為「絲瓜湯」。網上流傳的一部家庭情景短劇中,一位媽媽不顧兒子多次婉拒,反覆要求他「多喝絲瓜湯」,最終又把兒子態度不好歸為肝火太旺,結論仍是喝絲瓜湯補補。這個梗戳中了許多年輕人的痛點。確實,當父母使用健康養生等話題對孩子提要求「壓服」時,比起老套的「大道理」,更能佔據「為你好」的制高點,也更讓孩子在回應乏力中感到苦悶。

  「絲瓜湯」流行演變為一種新話術,即「絲瓜湯文學」。在職場上、生活中,任誰免不了與人爭辯,臉紅脖子粗之際,拋出一句「你肝火太旺,喝點絲瓜湯降降火氣」,不失為幽默的情緒疏解。不論是父母端上的,還是朋友、同事甚至路人甩來的。「絲瓜湯」反映的無不是人際溝通之難。而溝通,說難也不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武斷,多一些換位思考,少一些自以為是,如此而已。換句話說,煮一份「絲瓜湯」,分成兩碗,給別人一碗,別忘了給自己一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