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頻發,快速準確的天氣預報至關重要。中國氣象局去年啟動「人工智能天氣預報大模型示範計劃」,在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多個地點廣泛徵集人工智能(AI)天氣預報模型,並進行公開比對,遴選優秀AI模型。中國氣象局在9月9日召開記者會公布評估結果,「伏羲」「璞雲」「風烏」「風清」和「盤古」五大AI天氣預報模型的預報性能相對較好。
中國氣象局辦公室副主任魏東表示,此次示範計劃共14個天氣預報模型獲選參加評估,各示範模型經歷了今年汛期複雜天氣的預報考驗。
數據顯示,自2024年6月中國氣象局發布人工智能氣象預報「風」系列模型「風雷」「風清」「風順」以來,短、中、長期預報預警精準度顯著提升,可在3分鐘內生成未來15天、25公里分辨率的全球氣象預報產品。中國氣象局在10月完成對三個模型的版本升級,屆時將進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應用效果。
部分模型早已「身經百戰」。華為雲的「盤古」和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風烏」,早在2023年預報超強颱風「杜蘇芮」時就表現優異,比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和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更加準確。上海復旦大學「伏羲」大模型的能力,在2024年預測超強颱風「貝碧嘉」就得到驗證,當多數機構預測颱風將在浙江台州到江蘇啟東一帶沿海登陸時,「伏羲」提前5天鎖定上海浦東為最可能登陸點。
「璞雲」則是由初創企業米塔碳智能科技開發,其運算效率領先於傳統數值天氣,可在1分鐘內完成未來1至10日的全球天氣預報。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