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傳統方法+4大AI模型 港天文台博採眾長

時間:2025-09-25 05:02:28來源:大公报

  圖:颱風「樺加沙」24日襲擊香港,杏花邨海濱長廊驚濤拍岸。\法新社

  目前,香港天文台天氣預測時採用的是「博採眾長」模式,除了參考傳統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電腦模式及其集成預報系統(即「歐中電腦模式」),還有四種人工智能模式,分別是中國的「風烏」「伏羲」和「盤古」,以及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人工智能預報系統(「歐中AIFS模式」)。

  天文台的「地球天氣」網頁介紹,人工智能系統初期只能提供有限度的氣象預報,例如風、溫度、濕度等,從去年中開始,人工智能系統開始提供下雨預測。據報道,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多家機構發布的AI模型「風烏」,在8月的香港遭遇連場黑雨事件時,展現卓越預測能力。

  天文台科學主任在《天氣隨筆》文章中透露,「風烏」系統在約一周前已捕捉到東西走向雨帶將覆蓋廣東沿岸地區,其日降雨量預測與實際情況相近。「風烏」預測的雨量最高值與實際情況相近,雖然分布未必完全準確,但已能為較早對強降雨作出預測提供重要基礎。此次「風烏」的預測表現顯示,AI技術在天氣預報領域已取得顯著突破。

  香港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何宇恒上月表示,現階段的案例比較少,預測暴雨仍在初步階段,難以準確預測暴雨的確定時間及位置,未來會繼續驗證人工智能,為預測提供參考基礎。在香港,若能結合AI預測工具與即時數據平台,可提前發布山泥傾瀉、暴雨或海嘯預警,減少人員傷亡與基礎設施損壞,讓「氣候智慧型城市」從構想走向落實。

  (綜合報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