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當局企圖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TikTok,被批評是鴕鳥心態。圖為在福州市一展會上,主辦方設置的抖音直播間。/資料圖片
近日,以民進黨「立委」王世堅質詢發言為素材而創作的洗腦神曲《沒出息》在抖音走紅,使得一些民進黨「立委」再次盯上這款大陸社交媒體,以會造成「不良影響」為由呼籲禁止學生使用。對此,台當局「數發部」日前揚言已對TikTok納管,目前先朝保護少兒方向着手,例如在中小學校園提供的WiFi中,以屏蔽方式限制使用。有學生表示,學校WiFi禁用TikTok是沒有用的,是因為大家的手機根本就不會接連學校的WiFi。島內民眾指出,台當局的行徑根本就是鴕鳥心態。
【大公報訊】據台媒報道:民進黨「立委」王義川日前宣稱許多台灣學生沉迷TikTok,可能「侵害個人資料」,「傳遞不實資訊」,「影響身心發展」,建議校園內全面禁用。甚至台教育部門負責人鄭英耀也認同此提議,稱正研議是否限制教師以TikTok進行教學輔導等。
台「數發部長」林宜敬15日指出,「數發部」已對TikTok納管,但TikTok是否禁止需要有社會共識,畢竟攸關言論自由,目前先朝保護少兒方向着手,例如在中小學校園提供的WiFi中,以屏蔽方式限制使用。
台當局將TikTok視為「洪水猛獸」並試圖封禁,引發輿論批評。有台灣網友質疑台當局此舉是「選擇性封殺」,TikTok上的很多影片在YouTube、Facebook或者Instagram等海外平台都能看到,是否全部都要封禁?
「詐騙、政黨惡鬥危害更勝於TikTok,但也沒看到相關部門有什麼積極做法?」有網友諷刺,政客稱TikTok內容對青少年有害,「那『台獨』、『仇中』、忘祖的思想適合青少年嗎?」
「同學幾乎都有TikTok賬號」
台灣師生群體亦不贊同當局限制使用TikTok。台灣鄭姓中學生說,同學幾乎人人都有TikTok賬號,常上傳影片,早就是日常社交的一部分,大家手機本來就不會連學校WiFi,WiFi禁不禁TikTok,根本沒差。
學生團體「EdYouth」理事長蔡其曄指出,近年來,高中生使用TikTok的比例確實偏高,同輩間的使用度也相當普遍,但TikTok只是「眾多影音平台之一」,政府如果想有效解決假訊息與內容偏頗問題,應該透過教育途徑培養學生判斷力才更實在,而非單靠禁令。
中國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認為,若以禁止代替教育,反而會削弱下一代對資訊的免疫力。他呼籲教育部門不要隨政治風向操作,應聚焦於培養學生的數字理解與自主判斷能力。
台灣「中時新聞網」評論指出,TikTok的存在不僅是娛樂現象,也是一種信息流動與文化交流的窗口。過去美國民眾通過TikTok了解到大陸民眾的真實生活,進而反思自身狀況。同樣地,身處華人文化圈的台灣地區,也可藉由TikTok了解大陸社會的脈動,才能以對話取代隔閡。若台灣因政治敏感而完全排拒這樣的平台,自絕於全球主流媒體之外,最終傷害的是自己。
民進黨「信息繭房」被打破
另據大公報記者蘇榕蓉報道: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何溢誠向大公報記者表示,王世堅的「神曲」《沒出息》瘋傳兩岸,會不會對台灣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應該先要問問王世堅本人,而不是由民進黨當局用屏蔽WiFi的方式來限制TikTok的使用,這是民進黨當局徹頭徹尾的鴕鳥心態和獨裁手段,矯枉過正,阻礙兩岸信息正常傳播,剝削台灣民眾「知」的權利。
花蓮市民許實芯表示,民進黨當局這項禁令的背後更多的是處於意識形態的考量,而不是真正關心台灣民眾個人資料的安全。儘管民進黨當局三番五次抹黑大陸社交平台,但台灣年輕人依然喜歡用TikTok。
許實芯表示,王世堅的《沒出息》走紅,「紅」的其實不是個人,而是兩岸共通的語言密碼和情感底色。民進黨當局越是着急封禁、扣帽子,越暴露了他們對兩岸交流的恐懼。民進黨當局以所謂的「認知作戰」蒙蔽台灣民眾,製造所謂的「信息繭房」,最終損害的是台灣民眾特別是台灣青年的利益。隨着網絡時代的來臨,島內民眾可以愈發便捷地了解到大陸的進步發展。當民進黨越來越多的謊言被識破,兩岸走近走好的民意進一步匯聚為主流。